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捐助的智慧和乞讨的尊严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兰溪
2011年09月13日11:52

  捐助的智慧和乞讨的尊严

  捐助不是承包,不是攀比,不是金钱数字,勉强的捐助不会长久。

  文/兰溪

  在北京的地铁上,经常看到乞讨者,衣衫褴褛,或拖着残疾的肢体,挨个向每个乘客,作揖拱手,但从车厢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往往要不到一分钱。凭他耍弄各种伎俩,展示可怜相,人们都面无表情。职业乞讨者对公众同情心的反复欺骗,已经让人们麻木。

  而今年,从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到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中国慈善组织也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今年6月到8月,全国慈善组织受捐额比上季度下降了86.6%。但愿,中国民众的善良不会像这个数字一样缩水。

  一个良性的慈善环境,需要乞讨者的尊严和捐赠者的智慧来维护。

  没有智慧的慈悲是糊涂

  兰溪:在中国,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大街上、地铁中的大部分乞讨人都是职业乞讨,他们每天像演员一样化妆好,到固定地点“上班”,“下班”之后过着富裕的生活。这也算是“勤劳致富”?

  净因法师:人应该用汗水换得收获,职业乞讨,装可怜,利用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不劳而获,是不良风气。被揭露之后,对人们的伤害很大,会使社会更冷漠。

  兰溪:我曾经碰到强行讨要的,不给钱,就怒目而视,言语讽刺,甚至上前拉着你不让走。

  净因法师:呵呵,这肯定是假的(乞丐),哪有这么理直气壮要饭的呢?

  兰溪:慈善,是只要有人向你乞讨,即使分辨不出真假对错,也都有求必应吗?

  净因法师:职业乞讨,或者被别人控制的乞讨,给他钱,其实是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

  比如,放生,是慈悲心。但有人就为了放生这个形式,到处去买鸟,大张旗鼓地去放生,因此就有人故意抓鸟给他们买。本来鸟儿们还好好的,一抓一放,几个回合,还有命吗?

  好人做坏事经常发生,善心和慈心必须用智慧引导,要辨别。

  兰溪:职业乞讨被媒体曝光后,公众慢慢失去了对乞讨人的信任。也有人指责揭露性的报道使全社会丧失了同情心。

  净因法师:我们需要同情心,但同情心落脚点必须在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没有智慧的烂慈悲是糊涂。

  用生命感动生命

  兰溪:“郭美美事件”后,全国慈善组织受捐额下降了86.6%,有人因此倒打一耙,说人们的怀疑,伤害了做慈善的组织。抛开法律的层面,捐赠者要知道自己的善款去向是不是应该的呢?

  净因法师:捐款人捐款,有时会有特定的意愿,这很正常。依照捐助人的意愿定向使用善款,这很重要。如果慈善机构没有达成这个意愿,不利于善心的培养。

  兰溪:所以,人们变得更原意把捐献钱物直接放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

  汶川地震时,我曾经遇到一个老板,他带了很多现金和药品去灾区,但到处找不到灾民,后来我带他找到了一些震后的孤儿,他每人塞了一叠钱。回来后,他自言自语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人真像蚂蚁一样,大地摇一下,就完了。

  净因法师:用生命感动生命,“以己度他情”。自己不希望遭受的痛苦,也不希望别人遭受,这是慈善的原动力。汶川地震的惨烈,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进而反思生命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人能看破很多,看破了,激发恻隐之心,看待自己的财物,有不同的心态。

  兰溪:有些灾民,你帮助了他一次,他经常打电话求助,而你又实在没有能力帮助太多,但不帮,又有点内疚。很矛盾,帮助别人应该帮到什么程度呢?

  净因法师:尽力而为,不勉强,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捐助不是承包,不是攀比,不是金钱数字,勉强的捐助不会长久。慈善的真谛:第一,帮别人;第二,在帮别人的时候帮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灵境界,而超出承担能力的捐助会让自己痛苦;第三,用生命感动生命,改善社会人心。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