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捐助的智慧和乞讨的尊严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兰溪
2011年09月13日11:52

  不能当生意做

  兰溪:乞讨也是有尊严的。

  净因法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乞丐并不受尊重。出家后好一段时间,我都有点不明白:出家人把自己称为 “乞士”,并以此为荣。今年4月我跟随澳门佛教总会会长健钊法师去印度朝圣,终于心有所悟。印度要饭的很多,几乎每一个游客身边都会跟着一个,他们一旦锁定一位游客,中途不会换,从你到达当地直到离开,他一直跟着你。但导游严禁给他们钱,因为如果给了一个,会围上来更多,最后大家都走不了。所以,他们跟了一路,一分钱都没要到,我们都很内疚。但到了我们上车时,他们却很友好地挥手告别,兴高采烈地。要不要是他们的事情,给不给是你的事情,你给了他不谢,你不给他不恨,这种心态,真得达到了佛家“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的境界。

  兰溪:他们也是职业乞讨吗?

  净因法师:中国以农业立国,文化传统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乞讨被看作好吃懒做。印度不同。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到现在,村子里的人在吃饭之前,第一碗饭都要用来布施,要么供养天神,要么给那些修行的人。在每天吃饭的时候,修行人会经过村庄,托钵乞讨。印度由信仰形成了一种风俗,乞讨被看作是简朴、高尚、专注于精神生活的象征,直到现在乞讨也习以为常。

  兰溪:我在柏林寺看到过很隆重的托钵仪式。净慧老和尚和明海大和尚分别带着一队出家众,走过赵县县城大街。一出门就有市民过来,倒地而拜,然后把钱放在钵盂中,一路走过,布施的钱物有多有少,大和尚从不低头看一眼,只顾走路。但不断有人上来放钱,或者斋食、水果,因为给的人太多,要有专门的人用麻袋来装,用卡车来拉。

  净因法师:这叫结缘,普通人即使给熟悉的人一点钱,都会很计较,更何况要大把钱给陌生人呢?这是可以改善人心的。

  兰溪:你曾经在斯里兰卡修行,是怎么托钵乞讨的呢?

  净因法师:托钵乞讨有很多规矩,托着钵盂在村庄安详地行走,到了村庄,不可以敲门,在第一家门口可以停一下,停一会门不开,就到第二家,不能停留太久,一家一家走过去,不能超过七家。因为走过太多家的门口就变成了扰民,如果走了七家还没有化缘到斋饭,便是你福报不够,即使挨饿,也必须回去。乞讨的时候,要眼观鼻、鼻观心,不能看钵盂中给了什么,不用说谢。不能看给饭的人,是男是女,老还是少。这是在训练无相布施,不能说自己喜欢吃什么,给什么吃什么,是一种控制自己贪心的训练。

  兰溪:现在有些寺庙有功德簿,如果你看一下,不捐钱,对方就很不高兴,给得多了,他就很殷勤。

  净因法师:呵呵,这些人的境界还有待提高。当然,给不给是你的事,高兴不高兴是他的事啊。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