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南京农民多年收养35名孤儿 大女儿清华美院在读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11年10月28日10:44

  35个孤儿都喊他“爸”

  深秋的一天,记者从南京坐大巴到徐州睢宁县已是傍晚,公交车停驶了。得知记者要去采访收养了35个孤儿的农民刘保宏,“摩的”师傅热情地说:“刘保宏可是个好人,我送你去。”在漆黑的乡村公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孤儿爸爸”。

  “今天几个老乡去盐城接戈亮,学校说他有病不能收,不知道他们啥时候回呢。”刘保宏忧心忡忡,戈亮是他收养的35个孤儿之一。1997年,刘保宏路过村里的小学,得知5个孩子因没钱不能上学。他卖掉房前屋后5棵大树,用1200元资助了他们。“看到这些孩子没人帮,怎么能忍住?”怀抱这样的想法,14年来,这位岚山镇万庄村的普通农民,把捡破烂、种地、喂猪和儿子打工挣的钱都拿来助学,仅直接收养的孤儿就35名,被人称为“自己还没吃饱,却能分食于别人的慈善家”。他的善举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把镇上敬老院的几间房借给他和孤儿们住,去年还将他评为“睢宁人民好榜样”,奖励20万元。

  即便如此,刘保宏还是入不敷出。眼下,收养过的孩子有十七八个在外地上大学、中专,剩下的在县里、镇上读高中,家中只有上初一的宋康和5岁的张良。“刚忙完开学。每次开学,最愁的是钱,恨不能一分掰成两分花,还是不够。”刘保宏掏出账本,上面密密写着给每个孩子汇钱的数目,还有村民及一些企业单位一笔笔的捐款。“我包了门口100多亩地,和儿子一起种绿化苗木。大女儿现在在清华美院学画画,我希望她将来能成为大画家,听说卖画很赚钱的。”

  聊天中,刘保宏的手机响了。话筒那边一声清脆的“爸爸”,他自豪地指指听筒,“听到他喊爸爸了吧?35个孩子都这样喊!”

  “我去帮别人收棉花,收了170斤,每斤1块8毛钱呢!”

  “哦,那是挺多的。不过不要太累,学习重要。”

  “我知道,我们很多时间的,宿舍里的人都爱上网。”

  “那你不能和他们一样,要好好学习。”

  “嗯。爸爸,这学期我争取拿奖学金。”

  父子俩的电话讲了十多分钟。挂了电话,刘保宏有些不好意思又难掩幸福:“每晚9点后就会有孩子打电话回来,话费便宜。”他说刚才打电话的是孤儿王维贵,在新疆上大二,只有过年才回家。“孩子们都很懂事,上了大学的会打工或者申请学校的助学金,减轻家里的负担。”刘保宏欣慰地说。

  凌晨12点10分,窗外传来喇叭声,从盐城接人的汽车终于回来了,患病的戈亮已被送到宿迁的医院。“先瞧着病吧,等病好了再做打算,学能上是一定要上的。”刘保宏一边说着,一边将记者带到“女生宿舍”,“原来住这的女孩上大学了,你就睡这吧。”走到门口,他特意回头说,“被子都是新换的。”

  第二天一早,记者见到了刘保宏的妻子谢荣兰。对刘保宏收养这么多孤儿,谢荣兰一直是反对的,但孩子真领到家了,她却比丈夫还尽心,现在家里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缺钱。“以前小孩在家里,没米去隔壁赊把米也就扛过去了;现在出去上学,要的都是钱,更难。”为补贴家用,前几年她趁农闲去外地拾破烂,5个春节没在家过。跟记者说着话,谢荣兰忙着招呼两个要上学的孩子吃早饭。

  上午,刘保宏带记者去看他承包的地,“没钱买树种,都是自繁自育,把枝条剪断,插在地里就能长起来了。”不远处刘保宏的儿子刘洋正在割杂草。儿子25岁,还没成家。“家里这样,哪个女孩愿意嫁过来。”刘洋说,家里人以前都反对父亲,但吵到最后,大家还都是跟着他去做好事。“我现在就负责把树种好,赚到钱家里日子就好过了。”

  在刚种下不久的树苗丛中,刘保宏立上了写着“为祖国明天更美好”的牌子。刘保宏说,“等老了以后,希望我抚养过的孤儿,像镶嵌在祖国万里河山上的明珠,闪闪发亮。”这是记者听到的刘保宏最有诗意的一句话。很多人无法理解刘保宏的行为,但这次采访,记者真切感受到,这个质朴农民内心藏着大爱。 本报记者 徐宛芝

(责任编辑:UN02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