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炉包铺工作了15年,后来被辞退了,当时单位说给我投了养老保险,后来我才发现根本没有投。现在我每月只能领55元的基础养老金,谁能帮帮我?”近日,家住宁夏路的居民于女士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自己今年已经68岁了,可是却要靠老伴每月微薄的养老金生活,退休了这么多年,自己的养老金一分钱也没拿到。
尽管已经年近七旬,于女士回忆起当年工作时的事情,仍然记得很清楚。
于女士是烟台人,她30多岁时跟随在铁路上工作的丈夫来到了青岛。后来她在南村路街道办事处(现合并到云南路街道办事处)下属服务公司莘东炉包铺找到了一分工作,身份属于企业的临时工。
“1993年的时候,企业领导说要给我们办养老保险,当时大家都填了保险申请表,他说每月扣12块钱,退休后就能拿养老金,大家以为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都很高兴,就一直在企业里干了下去。”于女士告诉记者 。
“当时我们领工资既没有工资条也没有工资卡,而是工人们拿着自己的印章去会计那里盖个章,然后直接领现金,每月能拿一二百块钱。”于女士告诉记者 ,由于企业按效益给工人们开工资,他们每月领到的钱并不一样多,大家都以为单位已经事先扣掉了他们每个月该交的养老保险的钱。于女士说 ,正是这种简单而没有任何凭证的领工资方式,让她现在后悔不已。
1995年,炉包铺转手他人,已经工作了15年的于女士和一些老同事被辞退了,失去了工作。但是半年后他们得知了一个消息,原来的单位会计每个月都能拿到养老金了。这个消息令于女士和其他同事不能接受:“我们都是同一时间进去的 ,企业也说给我们上了保险,为什么只有她一个人拿到了,我们却没有?”
于是于女士找到了青岛市人社局,经查询得知,市人社局并没有收到于女士单位给他们上交的保险金,也就是说 ,除了原来单位的会计外,于女士工作的原单位根本就没有为他们办理任何养老保险。
心有不甘的于女士连同其他几位同事开始四处奔波,想为自己讨一个说法,但是得到的答复都令他们感到失望。
“我们找到云南路街道办事处,他们说过去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当时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让我们去市人社局再找找,我们去了市人社局,人家说根本就查不到我们投保险的记录。”于女士告诉记者 ,事情就这么一拖再拖,一直也没给他们解决。
于女士说,当时的炉包铺每年能有30万左右的利润,给国家上缴了不少税收,他们是出过力的人,现在老了却一分钱拿不到,想想实在是让人难受。据了解,当时跟随于女士一起进单位的一共有12个人,现在大部分已经去世,算上于女士只有五六个人健在,当时红火的单位现在也已经破产,单位领导不是离世就是联系不上,让这件事情越来越棘手。
11月1日中午,记者来到了云南路街道办事处。办事处负责分管劳动保障工作的王建军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解决农转非和大龄社会成员的生活困难,各居委会和劳动服务公司组织这部分人员进行工作,于女士供职的炉包铺在当时属于生产自救性质,这些人员并没有正规的合同,也没有投保任何保险,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是目前国家并没有这方面的相关政策为其办理养老保险。”
至于原单位会计为何能拿到养老金,王建军推测,可能是她拿到了为数不多的转正指标,企业仅为她办理了养老保险;除非于女士现在能拿出当时办理养老保险的证据,否则这个事情解决起来很困难。
11月1日下午,记者采访了青岛市人社局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市人社局的确没有于女士等人的投保记录,对于于女士这种没有任何保险且大于60岁的老人来说,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目前暂时只能享受城镇居民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该负责人建议于女士,根据规定,她可以选择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每年的费用在 100元到2500元不等,等缴纳以后就可以每月领到一定数目的养老金。
文/图 记者 许永光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