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环球》杂志 > 精彩报道

北京的依托

2011年11月09日17:13
来源:《环球》杂志

  北京的依托

  102国道上蜗行着“京”字头的私车和公车。放眼望去,不远处视线被体形庞大的930绿色公交挡住,车厢内塞满了早出晚归、揣着各种“北京梦”的年轻人。

  “前方300米右转,进入三河市。”导航提示930即将驶入与北京一衣带水的京东重镇——燕郊。

  “周五的晚高峰通常都是这么壮观,能从大望路坐上930就很不错了,到家要比平时晚1个小时。”今年24岁的黄欣就是燕郊人,现在北京上地一家网络公司做销售,每天5点半下班,到家基本上8点半。

  “每天从小区门口坐车到大望路得花40~50分钟,然后从大望路坐1号线地铁,再换2号线到海淀,也得半小时,而后从海淀到公司还得好几站,万一堵车就超过3个小时。一般上车就找个座位补觉。”黄欣就像说相声一样,对《环球》杂志记者比划着他的“上班一日游”。

  “准北京人”

  黄欣早已把自己划入了“准北京人”行列,“我们这里的口音和北京还是很像的,很多人在外面都会称自己是北京人,而不说自己是三河的。”

  十多年前,黄欣随父母定居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燕郊和北京的往来并不密切,没有步行街,没有商业区,也没有大型百货公司、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北京上班的人也很少,主要是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京通快速、四环、五环都还没修起来。

  十年中,黄欣目睹了燕郊一天天的变化。现在,像物美、国美、苏宁、京客隆这样的连锁店在燕郊已有不少,生活便利多了,步行街旁就是两所大学。而且,从去年开始,燕郊的很多公司、超市的电话都用010号段了,有通信公司还办起了京津廊(廊坊)业务,在三地打电话都不算漫游,以前在北京工作的人都有两个手机号码,北京一个,燕郊一个,而现在已是一号通,“大家都感觉,被归入北京似乎指日可待了。”黄欣说。

  黄欣记得,小时候听到谁家的哥哥姐姐留到北京了,谁取得了北京户口,谁进了北京的大公司工作,都会羡慕不已。而现在,在京津冀“环首都经济圈”政策的带动下,燕郊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很多大企业入驻。

  “听说城铁马上就要修到燕郊了,到时候情况一定会比现在好很多,或许1个小时就能到公司了,就用不着攒钱在北京买房了。”黄欣说。

  对他来说,更好的希望是“环首都”能尽快变成真正的“大北京”——户籍制度放开,把燕郊并入大北京,看病就方便很多。“去年爷爷得了一场大病,让全家揪心不已,因为无法享受北京的医保,高额的医疗费着实让全家费了不少力。如果不久的将来能实现两地同城就医,户籍、升学一致,又有更多的大企业入驻,又有谁不愿意就在家门口创业呢?”

  比黄欣大三岁的姐姐黄莎曾经也在北京工作,现在长春的一所大学教书,工作稳定,生活安逸。虽然已经离开了北京,但黄莎的心里还是有一种无法名状的北京情结,“一到北京,心中就会有一种向上拔的感觉,每次过年回家看父母或走亲戚,都会在北京停留,重温那种奋斗的感觉,那种激情无法言喻。”

  一到周末,很多在北京租房上班、把家安在燕郊的人都回来了,小区停车场里几乎没有空位。而不远处的工地上,一幢幢新楼盘正在拔地而起。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