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区

中国志愿者回首“火星生活”

2011年11月11日10:59
作者:耿锐斌

  总结过去的一年多时间,王跃用了几个“最”来形容:比如,最大变化是体重减轻了;最伤心的事是头发变少了;最大发现是练习书法是修心养性的好办法……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耿锐斌发自莫斯科 “我出生在中国著名古都南京,目前在北京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工作……”11月9日,面对大批来自各国的记者,不到30岁的王跃在聚光灯下用熟练的英语娓娓道来。在结束历时520天的模拟太空飞行后,这位唯一长着东方人面孔的“火星-500”志愿者和同伴们首次公开亮相,与外界分享了人类首次模拟火星之旅的特殊经历。

  脱颖而出的80后中国航天员

  同几天前举行的出舱仪式上一样,王跃依然和同伴们统一穿着稍显宽大的蓝色制服。他的左肩处,五星红旗显得尤为引入注目。面对媒体,王跃略显稚嫩的脸上挂着真诚的微笑,他回答提问的语速比别人略快一些。在镜头前,这位80后的航天员教员闪着炯炯有神的眼睛,打着丰富多变的手势,操着生动活泼的语调……

  “请问王跃,你是如何在国内众多的候选人中如愿参加“火星-500”试验项目的?”

  对《国际先驱导报》的提问,口齿伶俐的王跃却停顿了一下才开口道:“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大学本科时攻读预防医学专业,后来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获研究生学位,来莫斯科参加试验时我才毕业两年……”有意无意,王跃似乎“打起了太极”。然而,记者在从他的单位获悉,王跃能代表中国参加“火星-500”并非偶然。

  据了解,参加这个人类首次模拟火星飞行试验必须具备若干条件,其中包括优秀的英语水平、优异的生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出众的交际能力。“从各方面看王跃是最合适的,他不但得到了我们的认可,俄方的专家和其他参试人员也认为他是好样的。”从北京专门赶到莫斯科迎接王跃“返回地球”的同事们如是说。

  另一个细节也印证了同事的说法。11月4日,俄科学院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举行的出舱仪式上,当王跃第三个从模拟飞船出来时,现场立刻响起了“王跃!王跃!”的欢呼声。对这种其他志愿者没能享受的“特殊待遇”,王跃调皮地眨眨眼睛,用挥手和微笑来向大家致意。看来,王跃的人缘还不是一般的好。

  “太空食品”很难吃

  三四平方米的卧室,由一张床和一张桌构成的全部家具。在如此的环境中,王跃和其他来自俄、法、意三国的5名志愿者度过了520天。由于需要在最大限度上模拟太空飞行,他们仅能通过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与外界进行延时联系。

  “试验期间,我们的饮食、锻炼、工作、作息都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一般情况下,每天要进行至少4小时的科研工作,其他时间会安排各种活动以帮助大家舒缓特殊环境给人带来的压力。”王跃介绍说。9日记者会向媒体展示了志愿者们生活照:王跃和队友们时而着短衣短裤用各种乐器演奏,时而穿着统一制服带着红色太阳镜摆造型“扮酷”,时而带着各种古怪面具来个“全家福”……

  这位唯一来自中国的小伙子也得到了其他志愿者的更多“青睐”。王跃说,自己总是尽最大力量满足伙伴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如教他们说简单的中文,了解中国书法,用传统方式庆祝中国节日和伙伴们的生日。500多天后,“福如东海”等“吉利话”成了法国志愿者查尔斯见到王跃时的口头禅,而另一个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直言自己的最大遗憾是没能利用这一机会熟练掌握中文发音。“中文太难了,我总是把‘王跃’叫成‘王鱼’,这总让我们的伙伴不太高兴。”这位金发俄罗斯小伙子打趣道。

  持续一年半的“模拟飞行”给王跃带来的当然不都是欢乐。他坦言,即使尽力恪守“中庸之道”,自己的心情仍然会像震荡波一样,起起落落。一方面,作为全体志愿者体重最轻的王跃要和大家每天完成一样的运动量;另一方面,日复一日的“太空食品”也让他感到“苦不堪言”。

  “所谓“太空食品”不是西餐,也不是中餐,而是根本不知道是什么食物。按照试验要求,按时吃完定量食物是必须要做到的。有时候即使知道吃了这种食物会腹胀好几天,但还得吃,两三天后肠胃刚刚恢复正常,又轮到吃这种食物的时间了,我仍然必须重复。”他说。

  总结过去的一年多时间,王跃用了几个“最”来形容:比如,最大变化是体重减轻了;最伤心的事是头发变少了;最大发现是练习书法是修心养性的好办法……

  或“移师”国际空间站

  “火星-500”由俄罗斯科学院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等机构举办,是俄、中、法、意等国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往返地球和火星的模拟飞行项目。它得名于人类飞船往返火星约需500个地球日,其目的,是通过模拟太空旅行了解未来火星探测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火星登陆积累经验。

  期间,志愿者们共计完成100多项临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诊断学实验。未来一个月,各参与方将继续此次试验数据的采集整理工作,试验成果将在明年发布。据来自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消息,由中方组织参与的中医项目、生物节律与氧化应激项目及心理项目均达到了预期目的,由此对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在长期密闭环境中的中医辨证、人体生物节律和氧化应激的规律性有了进一步认识。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莹辉副总设计师表示,参与此次试验的志愿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了多重考验,对积累载人航天医学研究和工程研制经验,提升中国航天国际参与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最新消息,俄科学院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已正式向俄航天署正式提出利用国际空间站继续进行模拟火星飞行的建议,俄航天署将在近期对此进行可行性研究。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