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应届生国企签约率女生比男生低13% 条件更苛刻

2011年11月15日07:41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性别的樊篱缘何越筑越高?
性别的樊篱缘何越筑越高?

  背景资料  

    我国2010届女大学生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在签约类型方面,与国企签约的女性毕业生比男性约低13个百分点;在行业方面,女大学生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的签约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在薪酬方面,截至2010年底,男女平均签约月薪最大差距为563元,部分行业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

  由此可见,虽然国家一直宣传禁止在就业时有性别歧视或者是间接的性别歧视,但是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监管,性别歧视依然屡见不鲜,变相拒绝女性应聘者的理由也很多。

  此外,女大学生就业难也带来连锁反应。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仅仅是学历的证明,而很多人会在这些词汇之前加上“女”字,从“女大学生”到“女研究生”再到“女博士”,人们的好奇心会依次递增,负面新闻也依次递增。从“女大学生”当小三,到“女研究生”愁嫁人,再到“女博士”难分性别,许多女生都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对女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杜拉拉、郭海藻,一个是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从普通的小职员华丽蜕变为职场丽人的角色,一个是电视剧《蜗居》中靠男人而安逸生活的角色。鲜明的对比,却实实在在代表着当前女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两种截然不同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毕业生愿意成为郭海藻而不愿意成为自我拼搏的杜拉拉呢?这其中虽有个人价值观的差别,但社会的原因不可忽视,因为在女毕业生的人生刚刚起航的时候,常常被一道隐形的樊篱将她们拒之社会的门外。  

    不是我们不优秀,只因我们是“女”生

  67个岗位,就有66个注明只要“男”生  

    山西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三年级姓刘的一位女同学正在求职。她告诉记者:“日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正在招聘2012届应届毕业生,有67个岗位,对我们来说专业对口,招聘人数多,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仔细看招聘简章,仅有一个岗位不限性别,其他岗位都明确标注要男生,连编辑、人力资源之类的岗位都需要是男生。我们这一届共有50多名研究生,男生仅有十来个,本来女生就多,还不要女生,还让我们活不?”

  根据这一情况,记者登录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网站。正如那位同学所说,此次共招聘67人,只有1个岗位不限性别。

  记者在该网站上还看到了一位叫安娜的网友留言:一看招聘就知道现在的文化集团也有多强的功利主义趋向了,几乎全部的职位赫然写着要求为男性,性别歧视如此严重!又不是地质勘探,为什么要求是男性。确定招聘计划的时候就不考虑社会影响?寒心啊!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拨通了网站上留下的联系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所以多招聘男生,是因为近几年集团内部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基本上都是女性。”当记者问到在明年的招聘计划里是否会增加女毕业生的比例时,工作人员回答说:“这个要看今年的招聘结果怎样了,如果所招男生工作成绩都不错,明年也许会增加女生比例。”

  这样的例子,在历年毕业生求职中屡见不鲜。曾有一位女大学生在屡屡遭遇求职壁垒后,将自己的QQ签名改为“不是我不优秀,只因为我是女人”。而这并非是她一个人的感觉。

  2010年,全国妇联副主席宋秀岩为全国两会代表带来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有性别歧视,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女职员难免结婚生子。男女都能做,我们当然首选男生。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认为,女人从来都是男人的 “附属品”,男女的传统角色定位历来是“男主外,女主内”。很多人认为,女人在智力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远远不如男人。

  “应聘时男女有别是肯定的”,今年毕业正找工作的大四女生小赵告诉记者,“有时投出去几十份简历,都没有回应。而男生收到笔试的机会明显比我们多。要想获得一份工作机会,我们作为女生要足够优秀。”

  小何是省内某保险企业职工,生完孩子产假未满便赶回去上班。但原先的工作岗位却被新人顶了位置,领导安排她到各地区跑保险。考虑到尚在哺乳期的孩子,小何只能“被”辞职。

  面对这些情况,各大企业和单位也各有说辞。

  一家企业老总直言不讳地说:“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招聘女职员,难免结婚生子。到时不能辞退,加重了其他员工的工作负担。同样的工作,男女都能做,我们当然首选男生。”

  还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观念认为女性身体素质与男性存在差异,一些需要出差、应酬及加班的岗位,基本都会对女性关上大门。”

  记者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女性求职者反映,应聘中相同岗位对女性招聘要求比男性“苛刻”。有些单位对女性的“歧视”比较隐蔽,比如若要求男性是本科生,女性就得是研究生或者在校期间表现优异。而同等学历条件下,女性大多获得的岗位及薪酬却不如男性。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还会对女性的外貌、身高等附加条件进行考核,而男性则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真是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

  面对就业中的种种歧视,一些女生无奈只得选择“被”读书,通过提升学历来应对,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不断推迟就业年龄,以适应职场竞争。

  打破就业歧视,形成良好就业环境

  需要女性自身、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  

    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使女性在从事一些重体力、高强度工作上存在着先天不足,但在大多数行业与男性并无大的差异,在不少行业甚至较男性更具优势。很多用人单位将“性别樊篱”人为筑高,歧视女性,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然而,对于女生自己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位多年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不少女生在进入大学后,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课本知识,而男生则注重在开阔眼界、增加阅历上。这无形中造成了男女学生在就业能力上的鲜明差距,加剧了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

  学校对这一性别樊篱的形成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每所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这一机构基本都是毕业前的“临门一脚”,仅限于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国家就业政策的应急宣传、解释,缺乏对学生就业观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就业信息、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使得女生面对的不平等竞争加剧。

  政府对性别歧视监管的不到位,一些法律法规的空白,造成用人单位无法可循,女大学生无法可依。

  由此可见,要想彻底推翻这道性别樊篱,需要女性自身、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

  省内某高校法学院刘教授认为,解决女性就业性别歧视,首先应从立法上对职场性别歧视进行规划,明确违法责任,对违法行为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此对女性实施倾斜性保护。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主动收集社会需求信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等各种资源,调动全校力量深入各行挖信息、找岗位,为学生提供充足、全面的就业信息。女大学生自己在重视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强他人无法取代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要使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女大学生都须尽快付诸行动,形成五位一体的良好就业环境。

  本报记者张临山 实习生武笑

(责任编辑:UN606)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