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精彩报道

《文史哲》的1950年代:在学术与政治之间

2011年11月28日16:18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杨敏

  领衔史学界“五朵金花”论战

  据副社长吴富恒回忆,华岗之所以创办《文史哲》,并不仅仅是为了开辟新的学术园地,他要通过《文史哲》打破旧有的、单一的学术模式,建立起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新的学术范式。

  1950年4月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华岗1930年代曾任《新华日报》总编辑,后任中共南方局宣传部长,1945年出任国共谈判中共代表团顾问,是中共党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史学家。

  据山大学生回忆,当时华岗定期在学校广播站前的露天阶梯广场作时事报告,系统讲解马列主义。他口才极好,理论丰富,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台下听讲的,从山大副校长童第周、陆侃如到普通学生,人山人海。

  “学习马列主义成了山大的一种时尚,像先秦史学者童书业可背诵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苏共编写的《联共(布)党史》‘四节二章’,校园里无人不知。”刘光裕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从《文史哲》第1期到第35期,华岗发表了近40篇马列理论文章,几乎每期都有。虽然他反对为学术而学术的超阶级、超政治的“纯技术主义”,但他认为,让人们接受马列主义最好的方法与途径,是自由讨论或辩论。

  后来任山大社会学系主任的徐经泽,年轻时曾跟随华岗从事马列主义教学工作。他记得,有一次,华岗明确地对他说,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定于一尊”。又说,斯大林也是有错误的。这不免让徐经泽大吃了一惊。秉直较真的个性,也使华岗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饱受冲击。这是后话了。

  《文史哲》一创办,就连续发起全国性的史学大讨论。如何划分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古史分期问题,是其中第一次。

  1951年7月,童书业发表《中国封建制的开端及其特征》,提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的观点,对“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等提出挑战,拉开了讨论的序幕。

  古史分期问题,因其背后是如何用马列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问题,几乎吸引了整个史学界参与讨论。除了山东大学历史系的杨向奎、吴大琨、赵俪生等人外,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何兹全、周谷城等著名学者也纷纷撰文,加入论战,论战持续至1956年仍未结束。

  这场大讨论也引起了日本学界关注。据曾与历史系主任杨向奎同住一屋的山大中文系教师路遥回忆,有一天,杨急急忙忙对他说,北京来电话,让寄50本《文史哲》去,预备郭沫若赴日考察时,应日本学界之请求带去。

  1951年9月,《文史哲》发表了历史系教授赵俪生的《武训当时鲁西北人民的大起义》,又拉开了一场关于农民战争史的讨论。此后,在50年代中前期,他陆续发表了《北宋末的方腊起义》《明初的唐赛儿起义》《北魏末的人民大起义》《论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几个问题》等13篇文章,被认为代表当时中国高校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赵俪生的学生、学者秦晖称,这一研究范式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主导该领域。

  中国古史分期、农民战争史和1953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大讨论,与中国历代土地制度、汉民族的形成一起,史学界的这5次大讨论,被称为建国17年的“五朵金花”。其中,前3朵花均由《文史哲》领衔发起。

  在华岗的主持下,《文史哲》影响力日盛。1951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在一次宴请中,盛赞《文史哲》开风气之先,各高等院校应当效仿。他称,一个综合性大学就是要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并将成果公之于众。学者季羡林后来曾如此盛赞《文史哲》:“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有一登龙门之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