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语文教学被指功利化 美文被肢解孩子难学会欣赏

2011年12月24日15:11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美文被“肢解”,孩子难学会欣赏

  语文教学功利化沉疴亟待找准“对抗”良药

  王蔚 马丹

  2009年8月,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因减少鲁迅作品引来争议;2010年11月,一套民国时期的语文老教材重印受到热捧;时值2011年岁末,《收获》杂志编审、作家叶开向语文教材再开重炮,呼吁不要给孩子们的阅读“制造垃圾”。近年来,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几乎形成了定期性的“围剿”。那么,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让母语课回归本源

  昨天,在“黄玉峰语文教育”研讨会上,已有45年语文从教经历的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忧虑地说,40多年来,语文教学正陷入一个尴尬境地——越来越功利化。“现在的教育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太大。应试教育与功利主义的倾向联系最紧密,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变得功利起来,做练习做卷子变成了常态。语文学习的规律应该是‘养根’、‘积累’,但以升学为目的的、功利的训练,却让学生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搞分析、做习题、讲语法,语文课成了数学课,母语课成了外语课。上课不读书,下课不看书,唯独缺少真正的读书与学习,更没有探求真理的兴趣与愿望。这样的语文教育,不利于‘人’的成长。”

  如何让语文学习回归本源呢?多年来,黄玉峰始终在推广“大语文教育”——即“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广”,对语文的关注不应只在学校,而应贯穿学生的生活。

  重在培养生活情意

  同样,因为对现行的语文教材不满意,作家叶开最近撰写专著《对抗语文》,称要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叶开认为,过度强调道德教化作用,使得课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拿现在的语文课本来说,德育功能在一些教材编写者的笔下被放大。例如,巴金在《鸟的天堂》写道:清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上,“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但在教材中,被改成“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又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把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但在一些教材中,这样的细节被直接删掉。叶开认为,要让语文教材成为孩子的“文化、情趣导师”,让孩子成为热爱生活的人。此外,教材还应“不只培养儿童识字书写的能力,在生活情意上更负有重大的开发责任”。

  而在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李锋看来,语文学习和语文考试根本用不着像现在那么难,更不能随意肢解文章阅读,“如果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能有300篇左右的古诗文和经典美文烂熟于心中,这样的学生语文素养不可能不高。”

  统编教材或将重现

  叶开在批评当下语文教材沉疴的同时,还将矛头直指教材的编写环节。目前,所有教材的编者基本上都不是语文专家,多为教研员,他们的学术水平有限,甚至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出现了“转包”的现象。对此,最近有消息传出,包括语文、历史和德育等三门课程将有可能回归统编教材。多家出版文科教材的出版社也证实,教育部正从全国各地遴选编写团队,策划筹备一套教育部“部编”教材。而据一项最新的微博调查显示,支持全国统一教材的网民达到了67.2%。

  上海新中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纪铨提出,应当对教材的编写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适当提高编写者的准入门槛,并且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的教材编写队伍。

  本报记者 王蔚 马丹

(责任编辑:UN01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