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精彩报道

国仁工友之家:温和而有力的社会改良之路

2011年12月26日18:3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徐智慧

  本刊记者/徐智慧(发自北京、厦门)

 

厦门国仁工友之家创始人之一邱建生。 摄影/ 于东东

  厦门市,湖里工业区,安兜社107号。

  穿过一条100多米的城中村小巷,走到一栋逼仄的二层小楼时,你很难将它和两三米外的菜市场完全区分开。就算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只要稍微用心,很容易听到楼下的鸡鸭叫唤和菜贩吆喝。

  厦门国仁工友之家,在这里貌不惊人地生存了4年。4年前它是一颗种子,今天仍在发芽。它的宗旨,是在每个走进国仁的工友心里种下一颗知识的萌芽,“让无力者有力,有力者有爱”。

  “只要流水线上十分之一的工友走进课堂,拿起书本,社会改良的力量就会显现。”厦门国仁工友之家的创始人邱建生如是说。

  到城里搞乡村建设

  1990年代,高兴、邱建生先后从厦门市的两家国企离开,投身乡村建设运动。2007年11月11日,二人创立厦门国仁工友之家,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求解“三农”问题。

  有一段时间,邱建生相信“制度决定一切”。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观念改变了他的看法,梁启超的“新民说”亦启发了他的思想,“假如85%的人没文化,再先进的制度也没用。决定性的力量是人,需要改造人、教育人,重塑国民性。”

  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净流出”,表现在农村日益凋敝,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土崩瓦解,“愚、穷、弱、私”是很多乡村的主旋律。而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重构。

  邱建生发现,乡村建设的骨干——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乡村流到城市,他们是在工厂打工的农民,城里人眼中的边缘人群,寄居在城市里的异类。

  乡村建设的主要对象走了,乡建工作单纯在农村开展失去了意义。

  邱建生决定在城市开辟乡村建设工作的“第二战场”,厦门国仁工友之家是他的第一块阵地。“我们做乡村文化重构,另一只脚踏在城市。”

  “之所以选址在安兜,是因为这里够典型。”80年代初安兜成立了高新技术工业园,之后,工厂不断增多,现在安兜、林下两个城中村周围全是工厂。本地人拆掉老房,盖起密密麻麻的出租屋,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外来工。现在的安兜,住着近10万人,其中99%都是外来工。脏乱差是常态,打砸抢屡见不鲜。

  选址考察了3个月,最终落脚在安兜菜市场对面。两个城中村交汇于此,老中青三代外来工往来如织,是一个理想的城里乡建场所。

  2007年11月11日,一场简陋的联欢晚会拉开了工友之家的序幕。

  “60%的外来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他们最具备学习能力的时候,每天却有十几个小时要耗费在生产线上,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国仁工友之家,就是要给工友们创造公平、平等的机会,接受普及性公民教育。

  为吸引工友关注,邱建生给这个教育机构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国仁社区大学”。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