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这一次谁还相信蒙牛的眼泪

2011年12月28日10:13
作者:李 飞

  来源:法治周末

       每起蒙牛事件发生后,我们都会听到蒙牛的澄清或道歉,而这些只有一个目的---请继续饮用蒙牛牛奶。但如果将做这些事后补救的精力用于质量监控,蒙牛或许不会有如此多的麻烦。

  法治周末记者 李 飞

  12月26日一早,北京市望京华联超市的一位工作人员照例将货架上的蒙牛纯牛奶补齐。

  “目前还没接到任何要求下架的通知,超市应该会继续销售。而且蒙牛的产品多为本地原产,不会有眉山产地的蒙牛奶,消费者可以放心选购。”该工作人员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这位工作人员提到的“眉山产地的蒙牛奶”,在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份质检报告中榜上有名。

  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其中,仅两种产品出现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情况。而在这份黑名单上,蒙牛又上榜了。

  对此,12月25日蒙牛在其官网连发两份声明,承认这一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此外,蒙牛方面表示已对该批次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没有问题产品流向市场。目前蒙牛在市场上销售的所有产品均为合格产品。

  蒙牛的声明和致歉,并不能阻止中国乳企的形象再一次受损。

  致癌物从何而来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和大米等食物中,四川等南方地区因为天气湿热及多雨的原因,喂养奶牛的谷物、饲料或许因储存不当发生霉变。奶牛食用了受污染的饲料后,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所产牛奶也将受到污染

  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检测报告显示,蒙牛此次超标的产品为该集团眉山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产的250ML/盒包装的纯牛奶产品。该批次产品由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福州检验中心检验,结果显示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1.2微克/公斤,而国家规定的最高值为0.5微克/公斤,蒙牛该批次产品超标140%。

  何为黄曲霉毒素M1?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早在1993年,黄曲霉毒素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其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具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其中黄曲霉毒素M1相当稳定,乳品行业中常用的巴氏灭菌法也不易将其杀灭,所以检测黄曲霉毒素M1往往是乳品进出厂前,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

  然而,在蒙牛乳业的声明中,并未说明牛奶中为何含有黄曲霉毒素M1。

  对此,从事奶牛健康专业治理的华诚睿光董事长温文驰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道:“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和大米等食物中,四川等南方地区因为天气湿热及多雨的原因,喂养奶牛的谷物、饲料或许因储存不当发生霉变。奶牛食用了受污染的饲料后,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所产牛奶也将受到污染,从而出现黄曲霉毒素M1超标的情况。如果食用新鲜青草的话,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会相对降低。”

  法治周末记者就牛奶致癌物是否源自饲料向蒙牛乳业进行求证,其新闻发言人卢建军向记者承认确有此事,但蒙牛眉山工厂的奶源除了牧场原奶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当地奶农,问题奶源具体出自何处尚不清楚。

  卢建军向记者强调:“事实并非媒体所称———作为常规检测项目,蒙牛没有自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问题,说明其生产和质量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实际上,在国家质检总局10月19日对眉山工厂问题批次牛奶样品进行检测之时,蒙牛公司也同时对该批次产品进行了自检,并发现了其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超标,已决定对该批次产品进行封存和销毁。

  “事实上,公司的自检正是内部生产工艺管理流程中的最后一道程序,未通过这道程序检测的牛奶无法出厂销售。”卢建军说。

  蒙牛方面的解释并不能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

  自10月19日检测之日起,至今已两月有余,为何迟迟未见蒙牛公司自己出示相关质量公告,而是等到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结果公诸于众之后,才开始以各种理由极力澄清?黄曲霉毒素又是否会沉积在奶牛体内影响牛奶质量?

  蒙牛方面并未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

  但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在12月26日“就液体乳国家监督抽查相关问题答记者问”中表示,如果奶牛停止食用霉变饲料后,乳汁中黄曲霉毒素M1就会消失。

  原奶品质无法控制

  在饲料管理方面,蒙牛只是对供奶方选择招标饲料厂家提供指导和帮助。虽然供方和公司有诚信合约,公司也有相应管理机制在约束此事。但对于饲料的保存和具体投放,企业是无法参与进去的

  乳业安全问题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最初的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集团营销总裁现场飙泪道歉,到之后的“特仑苏事件”、“小学生饮用蒙牛纯牛奶集体中毒事件”等,事实证明,眼泪不代表悔改,道歉已成为例行公事,民众的原谅已经成了企业免责的挡箭牌。在企业一次比一次迅速的道歉行动中,蒙牛的危机公关能力似乎显著提升,但企业信誉反而不断下降。

  在此次事件中,蒙牛方面一如既往地表示了自己的无奈。

  “在饲料管理方面,蒙牛只是对供奶方选择招标饲料厂家提供指导和帮助。虽然供方和公司有诚信合约,公司也有相应管理机制在约束此事。但是对于饲料的保存和具体投放,企业是无法参与进去的。”卢建军表示。也就是说,蒙牛无法得知自己收购的原奶出于何种生产环境,产奶的奶牛健康状况是否达标。

  “这不光是蒙牛的现状,也是整个中国农牧业的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蒙牛曾以发展散养户的模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但“粗放式的扩张”带来的确是管理能力的滞后。

  在多次乳业质量安全事件之后,蒙牛开始注重自己的奶源建设与管理。

  位于眉山市经济开发区科公园三路的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就可谓是蒙牛转型的代表作之一。该项目于2008年4月12日全面起动,总投资约为3亿元,日处理鲜奶620吨。

  但实际上,奶源不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眉山分公司。目前,每天该公司的原奶收购量仅有100多吨,原奶的加工能力无法得到完全释放。

  蒙牛眉山分公司的主要奶源来自现代牧业洪雅牧场,该牧场占地1000余亩,可容纳1万头奶牛。但是因为草场产出的饲料有限,目前奶牛的数量不到8000头。那么,是否因为草场产出的饲料有限才引发了此次的致癌事件呢?

  对此,蒙牛方面表示,饲料霉变仅是个别性事件,并不代表整体现象。蒙牛连续作出声明也仅是针对这一批次的产品。

  但在郑风田看来,乳品企业连曝质量安全问题,与行业内松散型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有关。我国乳业之所以能超高速发展,主要是采取公司从市场上收购小奶农的原奶,然后加工出售的模式运作。这种模式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从奶源来看,我国60%的奶牛由存栏20头以下的小规模户饲养,饲养条件简陋,卫生防疫差;而从加工企业来看,从散养农户中收购鲜奶加工出售能满足奶企相当一部分的生产需要,相当依赖这种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奶企与奶农互相压价。

  奶农的产品在卖给奶企时,双方都是买卖关系,都只追求价格,尤其是强势的公司一方在收购中还会提出诸多其他的高要求,往往使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这使得部分奶农只能通过降低成本甚至掺假的方式来获取利润。由于企业的利润与奶农没有直接关系,加上我国目前市场的定价机制也难以保障优质优价,奶农或牧场为保障自己利益,难免会为了降低产奶成本而疏于饲料管理,甚至无法保证饲料的质量。“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松散的产业化管理,未来乳业食品安全事故将层出不穷。”郑风田表示。

  没有奶牛检测标准

  乳业新国标的低标准,让许多小奶农的生鲜乳勉强达标。但这种“照顾”多数小规模奶农利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

  让国人失望的不只是蒙牛,我国的牛奶已经被乳业专家称为“全球最差,喝低标准牛奶不如喝白开水”,甚至“90后没有喝过真正的牛奶”。如此看来,问题不仅仅出在蒙牛身上。

  “每一次出现乳业质量安全事件,都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考验,也会促进行业在逆境中前进。”卢建军认为。

  乳企没有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收购不合格的原料奶,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监管的角度来看,政府的监管不力也是造成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每出现乳业质量安全事件,监管部门都会针对性地强调治理。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监管模式,缺乏严格的行业标准,并没有给乳品行业带来足够的惩罚力度,让乳企能够轻易地‘好了伤疤忘了疼’,最终受害的只有消费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我国现行的乳业国标是由卫生部出台的生乳标准,该标准于2010年6月正式实施。但令人费解的是,其中对蛋白质和菌落数两个关键指标的界定比1986年制定的标准还要低。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下调至不超过200万。后者相当于从苍蝇横行的牛场中取奶的菌落指标。

  温文驰告诉记者:“由于新国标的低标准,让许多小奶农的生鲜乳勉强达标。但这种‘照顾’多数小规模奶农利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政府的‘姑息’反而使整个乳企疏于监管,令乳业质量安全事件频发,造成了企业与政府公信力的共同损失。也间接导致了洋奶粉肆意涨价,搅乱乳业市场。”

  更令温文驰感到惊讶的是,中国乳业在根本上只重视原奶的质量指标,对原奶的生产工具———奶牛却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在国外,体细胞检测一直是奶牛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但国内尚未建立相关检测体系。也因此,此次的蒙牛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只能通过事后检测,而无法通过奶牛健康检查进行事前预防。

  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目前乳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此次蒙牛致癌牛奶再一次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要想中国乳业振兴,必须要改进乳企现行运营模式,与养殖大户或者奶农合作社建立密切的订单关系,并且应该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确保乳企未来奶源的来源数量与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乳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乱象。”郑风田表示。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