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女教师贫困山区坚守20年 6年助上千名孩子圆梦

2011年12月29日14:41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作者:王煜 杨颂宇

  湖北宜昌市下属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巍峨的群山成为当地孩子通向外面世界的屏障。然而一个女教师毅然托起了大山的希望,她在这里坚守了20年,并在6年的时间里,和她的团队一起在网上筹集了284万余元的爱心助学金,帮助了1005名学生,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网上网下,大家都亲切地称她 “英子姐姐”。她就是湖北省团委、省青基会聘请的“湖北希望工程爱心大使”、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

  “都想跳出农门,农村只能世代贫穷”

  “山区老百姓的贫困程度,让很多城里人难以置信。而这些贫困的家庭,把改变命运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刘发英感慨地说。 1991年,刘发英从湖北省枝城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申请支援边区。 “两条板凳、一块木板、一堆稻草”,她就在长阳安了家,成为黄柏山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毕业同期分来的其他5位老师,后来都陆续调到乡镇或县城,只有刘发英没有走。

  刘发英说: “不是我有很高的思想境界,我只是觉得当初上黄柏山的时候生活无着落,是那些学生和家长帮助了我,山里的孩子太纯朴了,更需要老师,我从心底里离不开这些山里娃,应该留下来帮他们。我也是感恩他们。”

  她说,留下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父亲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父亲毕业于武汉大学,自愿回家乡长阳当了一名教书匠。他常这样教育孩子:“如果每个山区的孩子都想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那农村永远不可能富裕,只能世代贫穷。 ”父亲的话在刘发英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她发誓一定要继承父亲的事业,实现他让山区农民改变命运的愿望。

  通过网络6年筹集284万助学金

  以网络助学闻名的 “英子姐姐”在2003年以前都没摸过电脑。 2005年秋天,一次偶然的机遇,她接待了两位来自武汉“心之旅”的助学志愿者,第一次接触到“网络助学”的概念。刘发英决定试试看,把两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的信息放到网上,没想到不久她便收到了来自宜昌的一笔800元善款。从那时起,她便开展了网络助学,在网上发布贫困学生的信息,寻求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心人的帮助。

  “刚开始的时候,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相信你,同事说你为了钱,领导会批评你不务正业,家里人也不理解,网上的人会说你是骗子。 ”刘发英回忆说,“那个时候网上聊天,即使聊一个晚上别人都不一定相信你。 ”更有甚者对刘发英的质疑到了人身攻击的程度。但她不厌其烦地向询问的人解答他们的疑惑,她用手机拍下受捐助者家庭状况,包括孩子的奖状、居住条件;提供孩子的个人信息、教育局领导的联系方式以供核实她的身份。 “有的捐助者会打电话给领导,有的会托人或亲自前往孩子住址核实。 ”刘发英笑着说,“你得学会应对别人的明察暗访。 ”

  “网络是虚拟的,但聚集的网民力量是真实的。 ”2010年11月,刘发英创办了自己独立的助学网站 “英子姐姐助学网”。据刘发英介绍,从2005年开始截至2011年12月20日,她和她的团队已经募集到约284万元海内外助学资金,资助了长阳及周边县市1005名大、中、小学生,让他们不再为“上学难”而发愁。

  想扩展助学范围让更多孩子受益

  关于未来的打算,刘发英说:“我也想过要扩大自己的网络助学的范围,不仅限于湖北和长阳地区。”她说,她的计划是先将团队扩大,实现更大范围的助学。“我们的助学需要实地走访,这样既可以获得更多被资助者的信息,有利于这种一对一的助学;同时,也是对资助者负责。 ”

  刘发英看到如今的贫困地区教育有着诸多困难:很多地区在实行拆校并点,许多中小学被大幅度拆并,比如当地有一个乡本来有三所初中在内的二十七所学校,现今连一所也没有了。另外,学校硬件和教师资源是如今贫困地区教育的两大难题。“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和老师的关注还比较少。”她感慨地说,“今年我们这里考社保岗位的人是28名,其中有24名是想转行的老师。 ”老师的生活太苦,其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因而常常出现“留不住老师”的情况。这样的另一结果是“教师的老龄化在当地非常严重,像我这样40多岁的年纪还算是年轻的。 ”刘发英说,“但是孩子们的坚持求学感动着我,好心人的精神激励着我,我要把网络助学做下去。 ”

(责任编辑:丁进华)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