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将获奖的25件“社会记录类”作品在网上公示。该类别获奖作品本有52件,其中的27件作品刚刚被取消获奖资格。
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秘书长姜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27件被取消获奖资格的作品中,有一部分存在“像素移动”,即“PS”行为。有参加鉴定会的专家告诉记者,这部分比例高达70%~80%。
《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至今已举办九届。自第八届以来,主办单位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一家扩展到《人民摄影报》、山西省晋城市信息中心三家。
2011年4月29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发布《征稿启事》,向全国征稿。
2011年12月16日至22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对评委会评选拟获奖作品进行了公示,并于12月23日在网络上对获奖作品进行了公告。
获奖作品分为四类进行评奖,每一类别一等奖只有一名,“社会记录类(单幅)”一等奖作品为董彦斌的《圆梦》,“社会记录类(组照)”一等奖作品为刘效勉的《雄志越太行》。
然而,山西省晋城市摄影师白锁亮2011年12月29日和2012年1月2日在自己的博客中两次发文,认为这两件一等奖作品均涉嫌造假。
记者看到,在白锁亮的博客中,他对两张照片进行了技术分析。《圆梦》拍摄的是一对老人和一对年轻人在天安门城楼前的合影,白锁亮认为从光线、人物比例及其他细节来看,上面的两对人“怎么看都能看得出是PS上(去)的”。
《雄志越太行》组照说明载明,此组照片是山西晋阳、晋焦、晋长、晋济四条高速公路修筑的“工地纪实片”,据介绍,这是从1997年以来汇集的数千张照片中选取的8张照片。
然而,白锁亮却通过技术手段展示出,这些照片中涉嫌增减内容,比如原有的电线被涂抹掉了、不存在的山峰却出现在了照片中。
白锁亮在博客中说:“社会纪实必须真实!违背记录摄影真实性原则、修改原始影像必须取消获奖资格!希望主办方和评委能大大方方给个说法。”
记者注意到,在白的博文后面,一些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甚至对上述照片提出了新的疑点,跟帖的大部分网友都支持的观点。
2012年1月3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作出回应,声称在网上发现白锁亮在博客中提出的质疑。“为了维护‘社会纪录类’作品的真实性,组委会将聘请数码技术专家对全部该类入选作品进行再鉴定,待鉴定后由组委会共同发布最终结果,欢迎广大影友关注并监督。”
1月31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作品鉴定会在《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召开。此前,组委会与相关人员联系,调取原始图片数据。
鉴定专家为数码影像技术专家刘宽新。
据“晋城新闻网”报道,经过将参展作品与原始作品对比,运用技术手段和摄影特性分析方法,检查像素是否移动、遮盖,结果发现,《雄志越太行》组照存在明显的后期处理痕迹,不符合大展征稿启事要求。
对于另外一幅受到质疑的作品《圆梦》,刘宽新称,经过查验原始图片,发现除对画面进行小幅裁剪和镜头校正外,并未对原始像素进行移动、遮盖。
值得关注的是,在鉴定会上,刘宽新还将在鉴定过程中发现的部分不符合大展征稿启事要求的参展作品,一并提交大展组委会讨论。
最终,组委会认定,《雄志越太行》组照存在利用电脑移动像素的痕迹,决定取消其所获奖项。组委会认定《圆梦》作品真实,但由于该作品曾获第二十届河北省摄影艺术展铜奖,也不符合本次摄影大展参展规则,因此也取消其所获奖项。
结果,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获奖作品中,社会记录类有27件作品被取消获奖资格,这其中,有25件是因为不符合参展规则。另有两幅作品为胶片拍摄,组委会宣布,“截至鉴定期限,仍未收到作者提供的底片,视同放弃入选资格”。
本报北京2月2日电
纪实摄影的底线是真实
本报记者 叶铁桥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03日 07 版)
近年来,只要有摄影赛,无论范围大小和级别高低,几乎都会出现对涉嫌造假的质疑。在数码影像科技不断进步,通过软件修饰影像越来越便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维护摄影比赛的公信力,渐成难题。
对于社会记录类作品该遵循何种参赛原则,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发布的《征稿启事》中并无详细规定。《征稿启事》里参展规则只提及"鼓励摄影者用原始精品作品参赛,不限制非写实类照片进行源于真实的创作艺术,无论参赛者用何种相机拍摄的照片均可参赛。参赛者要妥善保存参赛的原始照片,根据主办方需要适时予以提供。参赛作品不能查看拍摄时间的要以文字予以注明。"
对于纪实类作品的要求,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秘书长姜毅说:"纪实类摄影本身应该是很真实的,不能随便去做改动或增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摄影学教授盛希贵认为,社会记录摄影是记录而不是虚构,最基本的底线是真实,如果对影像上已经存在的内容进行增减,也就意味着脱离了社会记录摄影的本质。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解海龙参加了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的作品鉴定会,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社会记录类的影像,就是要留下历史的底片,"过了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回头看,我们当然希望看到最真实的场景,如果随意进行删减就毫无意义了。"
解海龙说,根据规则,摄影比赛参赛作品可以进行剪裁,也可以进行色彩调整,但剪裁和调整的度在哪里?一个东西裁掉五分之四留下五分之一,或者绿色的旗帜调成红色的,这样肯定违背了纪实摄影的本质,这些都是需要规范和量化的地方。
"晋城新闻网"的报道显示,在鉴定会上,有专家认为,摄影业界存在一些纠结广大摄影人的学术问题,如:对摄影的类别概念不清晰,把"漂亮"、"甜美"、"干净"当成所有品类摄影的终极目标,肆意取舍,以"美"代"真",导致记录类作品的文献性目标被遮蔽和扭曲。
希贵教授表示,中国摄影界确实存在这类问题,对于所有作品都倾向于往美上靠,但对于记录类摄影而言,真善美之间,最重要的是真和善,"如果要以美为标准,就不应该参加记录类摄影比赛,而应该去参加其他类别的比赛。"
对于近年来多个摄影大赛都爆出"PS疑云",解海龙认为,有些是摄影师有意为之,有些是无意为之。"比如这次获奖作品中,有些PS做得很拙劣,跟原片一对照,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些作者不大懂,有些摄影比赛也不是太严格,所以导致这种行为出现得比较多,应该在这些方面反复强调。"
《人民摄影报》副总编辑李涛也表示,一些摄影师把照片拍回来以后,可能顺手就会去调对比度和饱和度,有些技术好的,可能也会顺手PS个什么东西。"不一定是有意为之,他们头脑里缺少这根弦。"
但她说,也有些数码影像高手做得很精细,不进行深入分析难以发现问题所在。"所以,摄影师自律很重要,一定要遵循游戏规则,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大赛的尊重。"
据报道,在1月31日的鉴定会上,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在会上也强调了"人"的因素,指出要解决目前摄影界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依靠摄影人自身,需要"文化摄影人的自觉"。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作品可由数码影像技术专家作出鉴定,为什么不能在获奖作品公示前请数码影像技术专家进行鉴定呢?
姜毅没有直接回复这一问题,但他表示,获奖作品都会在网络上进行公示,网友可以随时发现问题。
李涛表示,鉴定一张照片比评选照片费的功夫多很多,有些技术高的,鉴定难度更大。一次比赛参赛作品可能多达数万件,一一鉴定不大现实,但她说,在31日的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呼吁亟需出台中国摄影大展评判标准体系,都认为加强审查和过滤环节确有必要。
本报北京2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