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弘扬雷锋精神 > 雷锋精神消息

幸福平谷“雷锋”多

2012年03月05日15:57
来源:北京日报

  曹双连夫妇雷锋式的两口子

  向他人施以援手,不求回报,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平谷区金海湖镇彰作村曹双连夫妇被人们称为“雷锋式的两口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个体经济在平谷蓬勃发展,红石门村有人办起了个体挂面加工厂,经常外出采购面粉。一天夜里,一辆农用车从晚归的曹双连夫妇身边疾驶而过,弄得尘土飞扬,曹双连下意识地扭转身体,想避避尘土,却发现身后有个白白的东西,她和丈夫走近用手一摸才知道那是一袋面粉。那时家里生活不算富裕,一袋五十斤重的面粉,可以吃上一个月。但是曹双连想都没想,就让丈夫看着面袋,自己回家骑车,两个人推着面粉连夜走了五六里的山路,赶到了失主的家里,说明来意后,失主感激地说:“真没想到,你们会大老远地给我们送回来。

  一天中午,曹双连夫妇在村口看见两辆摩托车摔倒在公路上,一男子满脸是血,看不清面目,并且头还在不断的往外冒血。夫妻俩赶紧跑回家开出车,并拿出一条新的毛巾,包住那人的头,叫上附近工厂的保安班长,一路打着双闪,送到了平谷医院。

  到了医院,曹双连夫妇掏出了口袋里仅有的三百五十元钱,给挂了急诊号,照了CT。经及时抢救,受伤人脱离了危险,大夫说:“多亏你们及时赶到,又用毛巾为他止血,要不然再晚来十几分钟,这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赵德瑞义务理发 从未间断

  刘树海互帮互助 带动他人张亚荣自家小车 诊疗平台

  退休职工赵德瑞现今已过70岁,他喜欢练歌、唱戏、扭秧歌、骑车旅游,更喜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夏各庄镇敬老院建院后,院长经常为请理发师的事发愁,因为院里有许多年事已高的老人、长年瘫卧在床的病人,给他们理发既费心、费力又费时间,还经常遭受“病人”肢体和言语攻击。赵德瑞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利用周六、日为老人理发,这一承诺赵德瑞坚守了26年,他先后为上千人义务服务,从未收过一分钱,也从未间断过。

  在他的带动下,一支义务理发队长年活跃在平谷的城乡,为老人们免费服务,让老人们焕发出青春的容颜。马坊镇果各庄村的王启凤、王辛庄镇太平庄村的刘桂清十年前开始坚持为老年人义务理发,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两三个人到后来的十几个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样的公益组织。

  刘树海互帮互助 带动他人

  刘树海再婚后,携新婚妻子来到前岳父母家,替前妻尽孝。在岳父母家,二人对待老人像亲生儿女一样。除了整理家务,续妻还经常给岳父洗脚,感动得老人直掉眼泪。

  刘树海见不得别人有困难,有困难就想帮一把。村里的陈秀峰老两口都已80岁,身边没有子女依靠。刘树海主动照顾二老,掏钱为老人安有线电视、交纳水电费,买化肥、种地,自己还掏钱给老人买了一头驴。有一次,陈秀峰的老伴患重感冒发烧,刘树海得知后,立刻拉着老人去医院治疗,病情缓解后,接老人回家。第二天老人病情复发,刘树海再次将老人送医院治疗,直到老人完全康复。对于义务照顾二老一事,刘树海说:“只要我活着,就照顾好他们。”两位老人把刘树海当儿子看待,逢人便说:“树海对我们比儿子还要亲、还要好。”

  2008年,刘树海办理了退休手续,时间充裕了,手头宽松了,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帮助他人上。邻居赶集招呼一声他开车就去;换好的煤气罐托他捎回来;就连人家的玉米秸他都帮着拉;农忙时节,村民谁家缺化肥,吱一声,刘树海就给买回来……类似这样的小事每天都在他的身上发生。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大东沟村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张亚荣自家小车 诊疗平台

  33岁的张亚荣,是平谷区马坊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待患者如亲人,乡亲们亲切地叫她“村民的家庭医生”。

  在多年的基层医疗工作中,张亚荣看到许多脑血管病患者因缺乏必要的防病和保健知识,把慢性病养成了大病。于是,她产生了为人们传授防病知识的念头。说干就干。她把自家的捷达车改造成了一辆“义务诊疗宣传车”,开始了走村串户的健康知识讲座,一讲就是近1000场。

  张亚荣为了更方便村民及时的医疗服务,精心制作了“医患联系卡”,卡片正面留下了她的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24小时开机,村民随叫随到。

  2009年的一个大雨天,张亚荣接到一个求救电话,一位妇女用微弱的声音说:“快救救我。我是河北村的崔霞,我有糖尿病,心脏病,突然跌倒了。”说完就没了声音。张亚荣拿起急救药品,直奔河北村。患者的家车开不进去,还有300米的路,她冲进患者的家中。做了紧急处理后,将崔霞送往医院治疗。

  在张亚荣的带动下,马坊镇医院成立了“医疗保健便民服务队”。如今,张亚荣带领更多与她一样关心农民健康的医务工作者投入到了农村医疗保健的第一线,履行着医务人员的职责与使命,默默为人民服务着。

  耿少良辛勤报翁 风雨无阻

  马昌营镇毛官营村,有位名叫耿少良的共产党员,今年72岁。10年来,他不分寒暑、风雨无阻,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坚持为村民义务送报,传递党和国家的政策、声音,用良知与责任将雷锋精神传递。

  2002年,退休后的耿少良回到老家毛官营村,准备安享晚年。某日在村委会领取报纸的时候,听到村书记说“订了这些报纸,老有没人领的,还有领不着的!”耿少良心中一动:在外工作40年,没为家乡贡献什么力量,这不就是一个机会吗?于是,他脱口而出:“我义务送报纸,行不行?”村书记立即连声说:“好,好啊!”打那天,老耿开始了每天的义务送报纸生活。

  每天,耿少良领到报纸后总是先认真点数、按户分好后骑上自行车送到各家各户,没人在家的,就把报纸塞进门缝或卡在门内,以免丢失或被风吹、雨淋。可是他自己却多次因为送报被雨淋湿。刚开始送报的日子,由于对地址不熟悉,老耿为40户村民送报需要3个小时,用披星戴月形容他的工作状态,一点都不为过。经过摸索,耿少良制定了一个最省时的路线。即使这样,每天送报一个来回,要一个半小时左右,行程近5公里,10年下来,就是20000多公里。

  本版绘画:幸福平谷美术创作组

  胡九军 刘春雨 王小兵 梁彩川 王雅清

  本版摄影:耿大鹏 赵明革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UN607)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