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毛毯,站在废墟上的一幅图片,让杉本裕子成为媒体报道中的“名人”。
那幅图片摄于2011年3月13日,地点在日本宫城县石卷市。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儿子到底是生是死”
2011年3月13日的这一天,在一堆扭曲的金属和断裂的木头堆积而成的废墟前,一位女士披着散发,双手紧紧抓住裹在身上的米黄色毛毯。她眺望着不远处的幼儿园。两天之前的早晨,她亲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Raito送到了幼儿园。
杉本裕子,现年30岁。当海啸掀起的巨浪涌入石卷市时,她正在送饮料的途中。当她赶往幼儿园时,遇到紧急疏散,半路折回的杉本裕子在车里熬了一宿。
次日与丈夫汇合后,夫妇俩“如同疯子般”穿梭在各个临时安置点。他们先开着车,直到汽油耗尽。于是,夫妇俩就改用自行车。当丈夫找到一艘船,随后驾船抵达依然浸泡在海水里的幼儿园时,他们依然没有找到儿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变得越来越紧张,心里犹如万虫啮咬。”杉本裕子回忆当时的心情说,“我不停地问自己,儿子到底是生是死。”
更让她和丈夫痛苦的是,由于通讯不便,当时周围传言四起,有人说这所幼儿园所有的孩子都被海水冲走,全部遇难。
自卫队救走幼儿园儿童
直到2011年3月14日,杉本裕子和丈夫的“祈祷得到了上帝的回应”。“那一刻,我泪如泉涌,连儿子的脸都看不清了,我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当我回过神来,孩子的父亲已经紧紧抱住了他。”这段话描述了儿子失而复得后,夫妇俩的情形。
杉本裕子之后便了解到儿子死里逃生的经历。灾难发生时,幼儿园还滞留着11名儿童。警报响起,幼儿园工作人员匆忙地将孩子们带到了屋顶。当时的屋外已经下起雪,孩子们困在屋顶,冻得全身颤抖。直到次日凌晨2时,海水稍稍退去,所有人才返回二楼,并在早晨被自卫队搜救船救走。
“灾难之后,我觉得每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赐。这是一个奇迹,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每一天,祈祷每一个明天都能到来。”杉本裕子向媒体介绍自己现在的状态。
杉本挣钱还房贷
杉本裕子一家是幸运的,“起码还能彼此拥抱”。
15万人的港口城市石卷市,经过海浪席卷后,约有3800人遇难,是地震海啸灾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城市。
一年过去了,被海浪摧毁的家乡正在慢慢“获得重生”。当杉本裕子带着儿子重返昔日充满欢笑的旧屋时,曾经布满瓦砾和垃圾的马路已秩序井然,车辆在四周频繁地穿梭着。屋里的二楼还保留着儿子的活动室,一些玩具和衣物散落在室内。
尽管废墟的清理工作比杉本裕子预想得快,但对于一家人而言,要让生活重新回到正轨,还需一些时间。
地震发生后,杉本裕子一家4年前修建的房屋一楼全部被淹没。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一切。最初,他们一家跟成千上万的灾民一样,只能居住在当地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所里。不久,他们只能搬到了一处租来的公寓内。
“公寓的租约明年就期满了,老房子还有31年、约2500万日元(约合153万元人民币)的房贷要还。如果回到老屋,我们就要将房子推倒重建,一切又从零开始。”杉本裕子聊到家里的事。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她多次放弃休假机会,为的是工作挣钱。她还意识到,尽管灾难已经过去,但阴霾在一家人的心中一直挥之不去,他们的担心是“未来某一天,一家人又会遭遇一次巨大灾难”,再次遭受痛苦的“生离死别”。
6岁儿子非常怕黑
杉本裕子的儿子在灾后已经开始学着慢慢适应新生活,但灾难在他心中留下的阴影依然存在。据其母亲介绍,海啸过后的几个星期内,只要听到任何关于海啸的警报,儿子都会生病。“尽管儿子现在已经6岁了,然而他现在还是非常怕黑。我相信灾难留下的恐惧一直都萦绕在他心中,那是一种无法名状的恐惧。”
对于杉本裕子这位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人而言,灾难让“热爱大海”的她开始惧怕这片“可爱而又无情的海域”。杉本裕子说:“我会继续生活在石卷市,但一定要离大海远远的。”
目前,杉本裕子已辞掉了工作,将所有时间用来相夫教子。她还经常带着儿子返回自己的旧居,因为他们的在海啸中丧命的爱犬,现在就埋在老房子的院子内。
当杉本裕子一年后再次返回当年拍照的地方时,她感慨道:“灾难让我意识到,如果还有明天,那就是人生的奇迹。现在的每一天对我都弥足珍贵,一家人在一起才最重要。”
本报记者 冯中豪
80岁老妇织毛衣摆脱孤独感
粕谷节子还住在临时安置点内
在日本重灾区宫城县,小镇七滨町以海藻加工闻名。此镇三面环海。一年前,10米的巨浪席卷了七滨町三分之一的土地,四分之一的房屋和基础设施被卷走或严重损毁。至今,这个2万人口的小镇依然有十分之一的居民仍然居住在临时安置点内。
80岁的粕谷节子还住在那些安置点内。老人在海边曾经营着一间杂货店。灾难发生前的一年,粕谷的丈夫因病去世,三个孩子出走异乡。形单影只的老人原本只靠这间杂货店养老,但一场灾难夺走了她的一切。
“我原本的房子已有40年了,因此没有投保,所以得不到赔偿。现在每个月我只能领到近4.6万日元(约合3511元人民币)的养老金,根本买不起一栋新房子。”粕谷道出了自己的困境。
担心孤苦地死去
目前,只能和众多灾民一起居住在当地“第一体育场”里的临时安置点内。当地政府已在这个足球场上建立起一排排免费的预制屋。作为独居者,她的房间十分狭窄,只有19.5平方米。
为了更好地安置这些灾民,日本原计划将他们迁往地势更高的永久性住房,但该计划一直未得到实施。2011年底,政府还曾宣布将收购灾民手中被海啸冲毁的土地,让他们有能力购买新房,但由于被损毁的土地难以估价,这项措施估计难以在短期得到贯彻。
尽管在灾难中逃过一劫,但粕谷坦陈,她现在很担心自己会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死去。她希望能再建一所房子,“屋里充满了阳光,和以前拥有的房子一样,紧挨着在海滩附近的杂货店”。
参加织毛衣俱乐部
如今,粕谷找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帮助她面对痛苦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参加织毛衣俱乐部。
每周二,粕谷同20名在地震中失去家园的老年妇女都会来到一个名为“编织求生”的俱乐部,进行编织活动。粕谷说:“编织让我振作了起来,即使面对凄冷的黑夜,我也不感到孤独了,我只想织更多的东西。”
此俱乐部由旅居日本的美国传教士泰迪·索卡创办,目的就是帮助这些灾民重返社会,恢复信心,且编织是日本的传统流行活动。在俱乐部的活动室内,挂满了代表希望的纸鹤。这些老人就在这里用募捐而来的毛线进行编织活动,她们相互交流着“麻花针的织法和临时住所的取暖心得”。
变得活跃和开朗
粕谷每次到俱乐部都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朗。她说:“我不在那里的时候,她们会打电话给我,问‘你为什么没来?’听到她们这样说感觉真好。”
粕谷已成“非正式教练”。83岁的嘉户兼代就是她辅导的学生之一。过去一年,这些老人编织的毛织品不仅可以为一些受灾更严重的地区的民众捐献毛毯,还能进行义卖。
这些老人原本素未谋面,其中有农民、退休的电厂工人以及发廊女老板等。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让她们聚在了一起。
“这些老人参加俱乐部后,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们不再那么拘谨,还会相互拍着背,开玩笑地说对方织得手都起泡了。更让我意外的是,50%的成员已开始每天私下相约见面。”创办人索卡高兴地说。
据其介绍,这些老妇人在参加俱乐部的初期还出现了哄抢毛线的现象。当索卡刚将一箱毛线搬进活动室时,几名妇女一拥而上,“尽可能地拿走了所有毛线”。
本报记者 冯中豪
日本地震周年大事记
2011年
3月11日 里氏9.0级地震袭击宫城县附近海域,地震引发的海啸严重破坏东部和东北部太平洋沿岸,触发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泄漏。
3月13日 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把这场灾难称作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危机”,要求调遣10万名自卫队成员参与救灾。
4月1日 日本政府正式把这场灾难命名为“东日本大地震”。
4月28日 日本政府公布夏季节电方案,由于核电设施受损,要求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商家和住户在暑期高峰用电期间用电量减少15%。
5月21日 菅直人和前来日本参加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韩国总统李明博在福岛县福岛市慰问受灾民众。
6月2日 因救灾和核事故应对不力而饱受批评的菅直人承诺在灾区重建和核事故处理“有眉目”后辞职。
6月20日 日本国会通过《复兴基本法案》,标志着重建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7月5日 新任复兴担当大臣松本龙因言论冒犯灾民而辞职。
8月26日 国会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案。菅直人宣布辞职。
9月2日 新任首相野田佳彦组建内阁。
11月30日 国会同意政府提高所得税税率,以保证灾后重建资金。
2012年
2月10日 日本成立复兴厅,专职应对灾区重建。
3月9日 日本警察厅公布,大地震和海啸致死15854人,仍有3167人下落不明。
新华社供稿
接济灾民的华人老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熟客失亲人店内泪满面”
在仙台青叶区,有一家名为“天地人”的中餐馆。老板是旅日华人王昆伟,他被店内的熟客称作“大师”。王昆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自己在日本开餐馆已有很多年。虽然每天来来往往都有很多客人,但去年的地震让他和一些客人成为了好朋友。
母亲曾盼其回国
去年3月11日,仙台也经历了地震之害。
事发时,王昆伟正驾车回家,突然感到一阵晃动。在日本多年,他已习惯了这类晃动。不过,由于晃动程度比较剧烈,他预感这一次地震比以往强烈很多。尽管地震造成了交通灯熄灭,然而街上民众并未乱作一团,交通依然井然有序。
地震发生后,年迈的母亲从中国国内多次打电话哭着表示希望王昆伟能回国。在短暂考虑后,他最终决定送妻子回国。次日,王昆伟就在新瀉机场目送妻子登上回国的飞机。当时大批华人因为安全问题选择了回国。他也有过离开的想法,至于为什么留下来,当时也没多想,就是在一刹那间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亲自为客人炒饭
地震导致通往仙台的道路受阻,当地出现粮食等物资短缺。很多民众四处购买食物。他们来到了王昆伟的中餐馆,其中一个客人甚至饥寒交迫步行了40多分钟,却没有找到一家营业的餐馆。此时,店里的厨师已经回国了,粮食库存也不多了,情况也不知何时才能好转。王昆伟回忆道,那时很多餐馆都关门了,很难找到食物,是同情心驱使自己要帮这些饿着肚子的人。那时水电已基本恢复了,只有燃气仍无法使用,他拿出备用煤气罐,亲自抄起锅铲给店里的客人做炒饭。
在随后的日子,王昆伟一直用低廉价格向灾民出售饭菜。店里的库存用完后,他用仅有的汽油驾车去新瀉寻找食物补给。也正是这样的坚持,使一些当地居民记住了他,直到今天他们还称王昆伟为“恩人”。
街道仍坑坑洼洼
地震已过去一年了,仙台的街道上依稀还留有那场地震造成的坑坑洼洼。
王昆伟的妻子和孩子已重新回到仙台,中餐馆“越来越红火”。一些熟客把他当成了好朋友,喜欢和他聊聊知心话。从这些熟客的话语中,王昆伟感受到“日本人仍无法彻底忘却那场地震带来的悲伤”。
就在不久前,一位失去三个亲人的熟客在与他聊到这个话题时,仍难掩悲痛,一度在中餐馆内落下眼泪。此前,在王昆伟的印象中,日本是一个很内敛的民族,即便是因地震失去亲人悲伤无比,但在面对外人仍保持克制,尽量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给他人。
王昆伟了解到,在物资短缺的那段时间,灾区日本人都会遵守秩序排队取饮用水和购买生活必需品。为了使更多的人买到需要的东西,他们都会严格控制购买量。例如,很多人在他的店外排队很久,但只是购买家人一天的食物,绝不无限制抢购。
“核辐射数据正常”
聊及核辐射的问题,王昆伟说,仙台距离福岛较近,然而当地人并未生活在核恐慌之下,因为仙台附近的监测站数据显示核辐射数据指标处于正常水准。
留学东京的王慧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福岛周围依然存在核辐射,不过当地农民主动销毁了被污染的蔬菜和鱼类,各地超市随处可见辐射监测仪器,因此在食品安全和生活安全问题上,她还是非常安心的。
据王慧观察,灾后一年来,在日本电视台看到最多的不是对地震的哀悼,而是各种防御地震灾害措施的电视节目;此外,还有很多学术会议,探讨在面对未来地震灾害时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本报记者 王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