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生质疑“风险提示确认”的笔迹和母亲的签名不符。
银保销售误导问题引人关注 广东保监局:
保险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保险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昨日,在广东保险服务大接访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保监局人身险监管处处长刘云海表示,对于此前被媒体深入报道的 “销售误导”的行为,保监局表示十分重视且态度坚决,将于3月24日在全省20个地市统一举办保险服务大接访活动,现场为消费者排忧解难。
对于七旬老太已过承保年龄,却仍“被买保险”的投诉,刘云海向本报记者表示,此投诉是否涉嫌销售误导仍在调查取证阶段。
文/图 记者周慧
市民投诉: 年龄超投保范围仍承保 本报讯 银保一直是“销售误导”的重灾区,记者此前接到各类保险投诉都基本上是关于“销售误导”的问题,投诉人中甚至还有年过七旬的阿婆。
市民胡先生向记者反映,自己今年73岁的母亲肖女士2009年10月份在银行办理换折业务时,被销售人员推荐购买“理财产品”,该份“理财产品”实为“红双喜两全保险(A款)”,保险合同上所显示的投保范围为:出生满6个月以上、69周岁以下,而当时母亲已69岁10个月。
据肖女士回忆,2009年10月16日她到建行办理换折业务,当时受柜面的营业员诱导:“那么多钱存活期浪费了,不如做理财产品。两年就可以拿出来,而且利息比银行的定期还要高。”随后营业员推荐大堂穿制服的银行经理进行解答,该经理称,“可以随时拿出来,利息还比银行高。”
肖女士表示,第一次她拒绝了,但随后又去办理业务时就被说服了。肖女士一次性把存折里的3万元转为红双喜两全A款保险。“现在年纪这么大了,想着跟儿女们交代后事,便想将存折等资料交给儿子。结果才知道当初我买的理财产品是一份保险。保险要买十年这么长,我都不知道有没有命拿!”
“当时在签保险合同的时候,她要我签名我就签了,合同上的风险提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也不是我写的,我都不识字,都不会写。”肖女士说。
在合同第16页“银代保险专用投保书及授权声明”上记者看到,声明栏有肖女士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签名,但“本人已阅读保险条款、产品说明和投保提示书,了解产品的特点和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等字迹与肖女士签名有很大出入。
而这个“风险提示确认”也正是胡先生和肖女士质疑的关键,胡先生表示,肖女士出生在解放前,从小并未读过书,根本不认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这段手写的风险提示确认并非其本人书写,其推测可能是事后由保险业务员自己添加上去的。
记者当天下午4时15分拨打该保险公司保险回访部门的电话,但是反复打了三次电话都没有人接听。
保监局: 将对“销售误导”定性 事实上,“销售误导”一直没有被写进保险法当中,也没有一个对于销售误导的明确定义。广东保监局人身险监管处处长刘云海表示,广东保监局今年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保险销售人员的行为准则”,首先对“销售误导”行为定性,订立明确的规矩制度。
广东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查处销售误导属于“世界性难题”,由于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往往只有消费者和销售人员,并没有录音录像和相关的证据支持,所以监管机构取证比较难。
刘云海表示,在电话回访这一过程当中,各家保险公司并没有明确规范,话术不是特别明确,存在含糊不清的情况,所以对客户是否了解保险条款在认定上有模糊。刘云海表示,回访制度是合理的,从公司角度讲是防范销售误导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在设置细节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保监局也正在酝酿出台一些创新制度来规范保险公司的回访。
广东保监局24日举行全省大接访
广东保监局组织全行业将于3月24日在全省20个地市统一举办保险服务大接访活动。其中广州市活动举办地点是天河体育中心南门广场,时间为10:00~16:00。据介绍,广东保监局、广东省行业协会和各地市保险行业协会(办事处)全体人员;驻粤省级保险公司、地市保险机构的全体班子成员及客户服务、理赔等部门负责人都将参与其中。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