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执行载人7000米级海试任务的“蛟龙”号顺利返抵青岛。至此,历时44天的“蛟龙”号圆满完成了本次海试任务,也标志着“蛟龙”号10年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
先后发现11种新物种
随着我国“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取得圆满成功,马里亚纳海沟海底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冰山一角。马里亚纳海沟不仅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而且海底地质结构复杂。潜航员和下潜的科学家在7000米级海试中先后发现了11种新物种。
据介绍,海试期间,参试队员对潜水器289项、水面支持系统24项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了逐一验证,对关键指标进行了多次验证。此外,开展了坐底、定深定高航行、近底巡航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量作业内容,取得了地质、生物、沉淀物样品盒水样,并记录了大量海底影像资料,实现了人类首次亲临7000米深的海底开展作业和科学研究实验。
明年4至5月有望南海“捉鳖”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16日对记者表示,“蛟龙”号将有可能于明年4至5月奔赴我国南海海域执行南海深部计划,进行试验性应用阶段的“首场秀”。
“深海已经成为科学界认识和研究地球科学、人类起源的突破口,无法获取深海第一手信息是制约我国科学家进入国际前沿研究的瓶颈。”刘峰说,“南海深部计划需要做精确调查,明年‘蛟龙’号有望搭载一到两名科学家下到海底,进行观察并有甄别地取样。”据介绍,南海深部计划是以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为核心的大型研究计划,由洋盆形成、沉积响应和生物地球化学三大方面组成。计划从现代过程和地质记录入手,解剖南海的深海过程及其演变,再造边缘海的“生命史”。
“将‘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的第一次任务安排在南海,也是考虑到南海海域离家近,有问题很容易从陆地得到支撑。”刘峰说。
“蛟龙”将有全新工作母船
刘峰还透露,目前,发改委已经批准立项,为“蛟龙”号建造一艘全新的工作母船。
刘峰表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由潜水器本体和水面支持系统组成,其中潜水器和潜航员的安全以及海上作业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船舶条件。目前,船舶只能基本满足试验母船要求,用于潜水器日常应用的话,其海上作业效率将大打折扣。
他说,“向阳红09”试验母船作为一条超龄服役的“34岁老船”,虽然经过了改造,但先天不足仍十分明显,与新设计专用船相比差距较大。其尾部干舷在满载情况下达到4.3米,造成风浪稍大就很难安全布放和回收潜水器。相比之下,国外专业的潜水器工作母船,尾干舷高度最多不会超过3米。
此外,“向阳红09”船没有专业的潜水器库房,对潜水器维护带来很大困难,而潜水器整日在甲板暴晒让其部件寿命难以保证。船只噪音大,严重影响潜水器通信系统。没有装备动力定位系统,达不到潜水器工作母船的状态。
我国正加快构建“海底行宫”
“虽然7000米级海试获得成功,但‘蛟龙’号的路还很长。”“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蛟龙”号是实实在在的科考作业平台,这次出征海试不是终点站,下一步将转向业务化运行,进入应用阶段,发挥科学效益。徐芑南表示,海试完成后,未来3至5年将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在总结“蛟龙”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团队还将开展常用工作深度专用深潜器关键技术攻关工作。同时,刘峰介绍,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是选拔和培养我国潜航员队伍。
未来普通人可探深海秘境
据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深海基地,两年后将完成包括深潜器和母船停靠码头在内的一期工程建设,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的国家。届时,试验母船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深海基地“安家落户”。
而在更远的将来,“蛟龙”号母船将有望由海面转到海下,在海里和“蛟龙”号进行一次“交会对接”。“海面毕竟还要受到风浪影响,未来要在海里为‘蛟龙’号构建海底行宫通过深海空间站实现物品储存供给和潜航员长期驻留。”中船重工原总工程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说。
对于将来人们是否可以乘“蛟龙”号等载人潜水器去体验观光,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副所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崔维成表示,载人深潜成本高昂,出海船舶的成本就很高,加上潜器等人力成本,常人很难承受。同时,我国现阶段研发载人潜水器是用于科研和资源勘探,并非是为满足个人好奇心。
不过,崔维成说,如果个人经济能力确实比较强,我国科研人员同样可以为其制作类似卡梅隆乘坐的潜器,下到海底11000米,甚至比他们的潜器更先进,可以乘坐两个人。但这种潜器只是为体验和拍摄视频,其他功能要弱很多。
女性潜航员或将诞生
对于下阶段的重要任务,刘峰说,目前我国自行培养的、能够驾驶“蛟龙”号的职业潜航员只有两名,因此选拔和培养我国潜航员队伍将是接下来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据介绍,“蛟龙”号潜航员的选拔标准相当严格,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胆大心细、在舱内动作灵敏,同时还要精通工程、海洋等专业知识。目前我国潜航员经过的培训,光教材摞起来就有一米多高。从明年开始,我国将计划选拔和培训一批潜航员,在专业、性别互补方面做一些考虑。只要满足条件,性别不会成为选拔潜航员的障碍。
刘洋成为我国首位女宇航员引发了人们对首位女潜航员的关注,女性是否可以成为潜航员?刘峰表示,潜航员首先是要心理素质过硬,其次是要有好的身体条件,性别不应该是成为潜航员的阻碍。
“潜航员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在7000米级海试的时候,每次下潜作业长达10多个小时。他们长期待在狭窄的空间内,周围一片漆黑,有幽闭症肯定不行。如果遇到故障就慌张,操作出现失误就可能有危险,这也肯定不行。”刘峰说。
刘峰表示,其实女性与男性相比,更为细心,而操作潜器就需要胆大心细,动作敏捷,女性在这方面挺有优势。美国就有女潜航员,日本也正在培训一名年轻的女潜航员。因此,女性只要心理素质和身体条件过硬,学习能力强,都可以报名参加第二批潜航员的选拔。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说,由于“蛟龙”号内部空间十分狭小,而每次下潜长达10余个小时,如果一名女潜航员和两位男潜航员下潜,他们在潜器内解手将是很大的问题。“当然,如果是三名女潜航员下潜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说。
“蛟龙”将有“小姊妹”
崔维成介绍,“蛟龙”号海试成功后,我国载人深潜的另外一项重要工程就是进行4500米级高国产化率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的研制。4500米级的潜水器是要在比较经济的前提下满足国内大部分科研需求。
“载人球舱、高压海水泵、潜水器用锂电池以及国产推进器,是我们目前正在集中攻关的关键技术。从国内的科研需求来说,4500米级的潜水器可以满足大部分需要,同时更多强调经济性,相比‘蛟龙’号可以降低大约40%的使用成本。”崔维成说。
据了解,“蛟龙”号与新造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将视具体需要配合使用。
马上就访
7000米设计深度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在“蛟龙”号成功完成从1000米级到7000米级的全部海试任务,即将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之际,“蛟龙”号项目总体组组长、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在美国导演卡梅隆驾驶载人潜水器到达马里亚纳海沟万余米深海底后,“蛟龙”号突破7000米深度的意义在哪儿?
刘峰:2002年“蛟龙”号立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深度目标设定在三至四千米就足够了,也有人认为要搞就搞1万1千米深度的载人潜水器。在我看来,“蛟龙”号最终确定7000米深度目标,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1万1千米的全海深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我们不是不能做,但是难度较大。从十年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研制1万1千米潜水器,我们的国力乃至国际上的技术水平都很难支撑,需要我们花很多很多倍人力、财力、物力才有成功的可能,在投入上很可能得不偿失。
也有人曾经认为7000米深度的海底是一片荒漠,没有探索的价值。但“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已经发现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深度存在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展示了国际科学界尚未揭开的深海奥秘。
从立项到成功完成海试,“蛟龙”号的全部投入仅仅为4.7亿元人民币。而7000米深度的突破,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也推动世界深海技术往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记者:目前“蛟龙”号走的是自行研发、自主集成的道路,今后是否有全部国产化的计划?
刘峰:中国载人深潜,走的是一条集成创新、跨越发展的道路。目前“蛟龙”号大概有40%的零部件是进口的,今后国产化率会不断提高,但并不是要实现全部国产。
从世界范围来看,深海技术并不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全面掌握的,也没有那个必要。俄罗斯的“和平”号载人潜水器,载人球舱当初并不是俄罗斯制造的。俄罗斯拥有相应实力后,“蛟龙”号的载人球舱却是他们制造。而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其一整套通信定位系统是法国制造的。在全球技术大融合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单打独斗的难度大,财力要求也大。世界载人深潜界有着良好的合作氛围,作为民用项目,载人潜水器采用一部分国外技术,从成本效益和时间效益来看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
在世界载人深潜界,实力决定着各国的话语权,而采用集成创新的方式并没有影响我们在世界载人深潜界地位的迅速提升。好比孩子喜欢跟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玩耍一样,直到“蛟龙”号3000米级海试成功后,我们才开始陆续收到国外同行的邀请,得以参观“鹦鹉螺”号、“阿尔文”号等世界知名潜水器。而在日本“深海6500”潜水器下水20周年庆祝活动上,唯一受邀参加的两名国际专家中,就有一名来自中国“蛟龙”号团队。(综合新华社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