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份提出“非典型肺炎”的调查报告是如何出炉的?广东抗击非典的总参谋部“510办”怎样运作?2004年初全省扑杀果子狸,是否冤枉了它们?……这些鲜为人知的非典往事,并不如烟。
在非典十周年之际,南方日报独家专访两位重要的亲历者、广东省卫生厅前后两任副厅长王智琼、黄飞,回答“非典八问”,揭秘“非典档案”,刻录那段真实而难忘的历史。
钟南山为什么“特别感谢她”?
钟南山院士说过,“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我很感谢广东省卫生厅领导的支持,特别是王智琼副厅长。”
在2003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非战役中,年届60岁的王智琼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参与促成很多重大决策,被称为“纽带”,一手连着上级领导,一手牵着专家组。她的豁达胸怀、协调智慧和强烈的责任心,令人印象深刻,是广东卫生界深受尊敬的“好大姐”。
2004年退休后,她先后在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等多个职务上奔忙呼吁。今年70岁的人,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
最早什么时候报告非典病例?
2002年12月30日晚上,接到河源卫生局电话
南方日报:听说您本来打算在2003年退休的,结果遇到了非典。现在回想起来什么感受?您还记得最早接触非典的情况吗?
王智琼:因为快满60岁了,按原来的计划,我应该在2003年9月就退休。结果没想到,这一年偏偏碰到了非典。我笑说,真是倒霉啊。
我最早接触非典是在2002年12月30日。那天晚上11点,我接到河源卫生局局长的电话,他说,河源有个肺炎病人被送到广州以后,接触过他的几位医务人员都生病了,怀疑是不是出现传染病。
第二天,在厅办公会上,我向黄庆道厅长汇报了情况,中午便组织了肖正伦等专家去河源调查。后来河源的病人和医务人员经过治疗康复了。2003年1月下旬,中山又出现了类似的肺炎病人,我们再次派专家小组下去调查。这次,在中山的调查报告中,专家们将病情诊断为“非典型肺炎”,这是全球首次提出这个说法。
最早什么时候上报省政府?
大年初二召集专家开会,形成首次书面报告
南方日报:春节期间关于疫情的传闻就很多。当时你做了哪些工作?
王智琼:这么多年的春节过去了,我最难忘的是2003年的除夕之夜。卫生厅医政处张伟给我打电话说,中山二院陆续出现一批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有位病人还去世了。医院的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过年大家都放假了,我急得没法,向黄庆道厅长电话请示后,年初二便组织了广州各大医院、疾控中心等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在广州市卫生局紧急开会研讨。
会上决定要采取集中救治的抢救方式,并指定广州几家医院为非典病人的定点收治医院。此外,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会议上专家们将近日的非典情况一一记录,形成书面报告送达给省政府的相关领导。我想这是全世界第一份正式的非典报告。
2月11日,按照张德江同志的指示,省政府新闻办和省卫生厅召开了记者见面会,并组织专家访谈,正式向社会公布非典疫情和预防知识。及时公布信息,稳定了社会人心。我还记得当时通告的非典案例是305个,那是经过慎重核实的数字。
广东后遗症患者为何很少?
成立专家组每天督查,科学管理激素使用
南方日报: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有哪些人与事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王智琼:一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挥非常到位。我记得张德江同志三次到卫生厅现场办公,雷于蓝副省长刚一上任就立即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二是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三是一线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虽然明知有风险,但真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广东没有一个医务人员请假离职!不少医务人员甚至主动打报告申请参加ICU病房的救治工作。
四是专家组的负责团结。我负责组织包括ICU、放射科、传染科各个专业的专家分成几个小组,每天到各个医院去督查。现在看来,广东的非典后遗症患者比例比较低,一个主要原因是专家组对每个病人的激素剂量、激素使用时长等治疗程序都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管理。
卫生厅可有人感染?
自己曾感冒发烧,幸亏是普通肺炎
南方日报:能不能描述一下卫生厅在非典时期的工作氛围?当时可有人感染?
王智琼:大家的工作状态就跟打仗一样,吃无定时,睡无定时。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间,突然找不到办公室主任黄飞,后来才发现他埋在资料里睡着了。在卫生厅510办公室,我们是天天加班的战友。副巡视员何兆福录了几段笑话在电话里,大家困了,就放一段,哄堂大笑,继续干活。饿了就吃饼干、喝咖啡。
也要感谢家人的支持。那时每次回到家,我也只是换个鞋、脱个外套就进屋了,什么防护措施也没有。手机24小时开机,经常在半夜响起。后来有一天,我发了39度高烧。怕引起同事恐慌,我等到人不多的时候才去检查,还好只是普通感冒,肺并没有问题。不管怎样,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南方日报:假如非典重来,我们能否从容应对?
王智琼:肯定比过去应对得好。因为我们现在有充足的经验、完善的设施和健全的人才队伍,但是不敢说一定可以绝对战胜,我觉得还是要谨慎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无法预料的未知事物,我们永远要提高警惕,不能大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