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很多人带来过正能量的罗宾·威廉姆斯自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译者孙仲旭自杀……加上今年年初众多新闻从业人员疑因抑郁自杀,抑郁症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人们对抑郁症并不陌生,生活里也常常听到有人把“我抑郁了”挂在嘴边,但你真的了解抑郁症吗?你知道抑郁症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吗?当你身边的亲友得了抑郁症,你会不会因为误解而好心办坏事,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网上流传的各种抑郁自测量表真的靠谱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1
误解:抑郁了=抑郁症
抑郁是正常情绪 抑郁症是疾病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生物心理学博士李世佳(影歌)曾写过:“很多人常常把抑郁和抑郁症相混淆—这导致当人们想到抑郁症时,脑中浮现的都只是日常生活的难过悲伤情绪,却不理解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征。”按照现在的医学观点,抑郁、焦虑本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但抑郁发生积累,出现长期(为期两周以上)的严重抑郁时,这种正常情绪就演变成抑郁症,或称之为重性抑郁障碍。
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弱、不愿与外界交往。以女性居多的这个患者群体,普遍会悲观地看待事物。例如正常群体会用“还”来描述,抑郁症患者往往使用的是“只”,比如“只有半小时了”。
在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教授看来,抑郁症有两个核心表现:一是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情绪低落;二是以前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兴趣下降或者丧失。当这两种症状持续两周时,就要警惕抑郁症。日常大家口头说的“抑郁”和“抑郁症”并不一样,抑郁症患者无论在什么活动中都感受不到快乐。
广州举行亚运会前,广州市脑科医院等机构曾进行了大范围的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在将酒精、烟草依赖都纳入调查的情况下,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依然最高,达到4 .4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潘集阳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抑郁症。“谁都会有抑郁的状态,就好像人们有急迫的任务需完成时,一定会焦虑一样。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专业医生根据严重程度、病程来诊断。”
2
误解:你这么开朗,怎么会得抑郁症,是胡思乱想太多了吧
抑郁症会“潜伏”双相情感障碍自杀率更高
抑郁症的治疗难点在于,它会“潜伏”—特别是存在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对外部环境较常人敏感,很容易进入兴奋状态而丝毫不见抑郁,但一有风吹草动,立即陷入绝望情绪。这种时好时坏的状态,会让患者感到自己并没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从而不去求医问药。
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提高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发作,就是平常所说的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是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它和抑郁症虽然都属于心境障碍,但在治疗原则上显著不同。如果按照抑郁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是对抗抑郁药物有抵抗而让人感到难治;二是解除抑郁后会导致转向躁狂,发病频率明显加快。发作频率越快,治疗难度越大,患者自杀风险越高。因此,研究普遍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率高于抑郁症。
潘集阳表示,“很多人会看到抑郁症患者原本非常开朗,认为这个病是胡思乱想出来的,可以自行调控。其实越是开朗的人,越是好发这种疾病。”
3
误解:纯属性格或心理问题,没必要吃药
源于大脑功能异常 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
李世佳认为,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性格缺陷导致,以为凭借意志就能够战胜疾病,却忽视了精神疾病源于大脑功能异常这个事实。目前研究显示,抑郁症与遗传、体内生化系统的不平衡、大脑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变化以及其他的躯体疾病都有关系,社会环境、人格心理等只是发病原因之一。大脑的影响首当其冲,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这种异常就表现在偏向于负性情绪和消极想法的网络活跃,而偏向于快乐情绪和积极想法的网络功能降低,外界的正面刺激已经很难传达到患者的意识层面,就好像一直有一个人在耳边不停重复着让人绝望和自卑的言语。
潘集阳也表示,抑郁症其实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种慢性病,需要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许多人害怕抗抑郁药物有成瘾性,其实这类药物是不成瘾的,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并不是药物依赖。”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科医生王相兰介绍,只要接受正确治疗,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是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的。
释疑
网上流传的自测量表靠谱吗?
每一次舆论对抑郁症的聚焦,都会形成认知抑郁的热潮,同时引发人们的自测自评热潮,类似的自测量表也能轻易就搜索得到。这些形形色色的自测量表靠谱吗?
“如果是核心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还是有一定的初筛效果的,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这些自评量表来判断”。潘集阳表示,抑郁症诊断的核心在于抑郁的严重程度和病程,并且由专业医生根据国际、国内诊疗规范予以诊断,但“自评只是反映填写时的抑郁状况,不能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就是病了。”
对于网上流传的自评表,王相兰也认为其有一定参考性,但是主观性很强。“这类问卷一般只是对患者过去一周情况的调查,而抑郁症的诊断往往需要两周以上的时间来观察,所以它们只具有参考价值,但不能盲目相信。”
另外,潘集阳表示,即便市民如实填写了这些表格并测出相应分数,也不要太过在意其中的界定。“对于某种精神疾病的界定,往往要结合情境交流并配合多项检查,缺乏专业指导的盲目自测,只是平添自己的烦恼”。“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当然,时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是值得肯定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