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5日电(本报记者王尧)
今天,中国老百姓又听到了那个熟悉的词:“积极财政政策”。 在电视屏幕上,即将卸任的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首五年工作体会时,第一条就提到了“积极财政政策”。这位深谙经济的总理总结五年工作时说:“我们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然而,“世界上的经济学家,对这个积极财政政策听不懂。这是中国自己起的名字。”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曾这么说。 他说,“积极财政政策”这个名称,是中国的独创。世界经济学家都知道,从宏观的经济政策来说,财政政策主要就是两种,一种叫做紧缩的财政政策,一种叫做扩张的财政政策。 他解释说:“在中国,完全讲‘扩张’老百姓一下子接受不了,以为经济政策一讲扩张的话,就不得了了。所以,我们用了这个中性的、中国人特别熟悉的词,‘扩张的财政政策’,变成了‘积极财政政策’。” “这个名字是中央定的。因为扩张要扩大赤字,扩张要增加国债。中国人从民族心理上对于赤字扩大都有点害怕,对于债务增加得太快也有点担心。这些都是中央领导的良苦用心。”他透露。 专家的说法,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指国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拉动宏观经济政策。对老百姓来说,这个政策和大家熟悉的国债有关。 “积极财政政策”,碰巧也是香港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关注的焦点。他对本报记者说:“尽管这个政策很有争议,但我认为,今后几十年里,我们都能享受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好处。”他说,“看看中国那么多新修的路,长江的干堤,水电工程,公务员涨的薪水,都来自这个政策。总理栽树,我们的后人将来也会乘凉。”曹景行说:“朱镕基就是朱镕基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