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童宁 主持人:刘雅薇 编导:陈慧 首播日期:2003年1月7日
嘉宾:中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 任晓旭
主持人:9、11事件以后各国都在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其实不止是政府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老百姓也要加强对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一个多月前中国就有三名医生去以色列进行了一项特殊的学习!学习怎样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效地进行紧急救助。下面让我们先来听一下今天的电话采访,采访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 王新建。
电话采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 王新建
电话采访:从紧急救助的角度来说,应当成立专业的部门,这些救护的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防护知识、基本的防护器材、基本的防护手段,从我们社会的角度上来讲,应当告诉老百姓、预防某些大型恐怖袭击的基本知识,基本手段,因此我们应当向那些发生恐怖事件比较多的、突出经验比较丰富的国家学习,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希望在这些方面能够对我们有所帮助,提高我们反恐的应战能力。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来了中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任晓旭女士,她也是曾经到以色列学习的三名医生中的一位,也是学习回来以后第一次接受电视采访。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是刚刚从以色列学习回来不久。那么这一次你们这三个人去以色列学习,是从几百个特别优秀的医生里面选出来了这三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的人才能去那受训?
嘉宾:主要的还是这个培训课程,是一个与创伤急救有关的,参加的主要是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这些医生包括和创伤有关的外科医生,急诊科的医生。要求就是你对这个有兴趣、而且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几百个里面是怎么选中了您呢?
嘉宾:我们只是申请去学习。至于说谁去是对方决定的,他根据你的工作,每个申请表都有你的工作背景,你要学什么东西,你回来要做什么事情,解决什么问题,都有很具体的。你自个的想法,他根据这些东西,由对方来选。
主持人:你们在以色列,都学了些什么呢?
嘉宾:主要就是它培训。主要就是创伤急救体系。
主持人:创伤体系是一个体系
嘉宾:对,是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你这个工作、整个体系运作非常有效率,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降低死亡,减少创伤后的残疾和死亡,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保障。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您在以色列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体系?
嘉宾: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四个环节,要紧密地联结起来,就像一个紧密联结的环。一个就是损伤发生的现场,也可以说是事故现场,现场有伤员,在现场要有救助,当事故刚刚发生的时候,不一定有医生护士在现场,可能在场的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老百姓自身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现场救助的能力决定了在第一现场,首先能够帮助其他人的状态对于抢救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这一块,我觉得我们公众的知识水平和教育,就接受各种急救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是很不够的;第二个环节,这个救助结束以后,紧接着就是院前系统,就是救护车的转运,要把病人从损伤的场所,转运到医院,这个转运的过程既要高效,也要安全。咱们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国外很多国家,不光有救护车,还有海中的救助,空中的救助,可以随时把这几个救助都连起来,那咱们国家至少目前,就很普及的空中救护也是没有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医院,这个医院包括急诊室、手术室,病房。还有和这些相关的,包括影像检查和其他一些检查,以及辅助科室的共同配合;第三个环节,就是院内救助,这方面国内和国外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总的来说,国内这一块,在医院的救助、急诊的这一块,有些医院,尤其是经济比较,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很多医院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可能差距,咱们国家比较大情况也很不均衡,那可能在边缘地区,在贫困地区,那差别还是很大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康复。康复就是使病人,能够重新适应损伤以后,肌体变化以后的生活,使他更好的回归社会,更好的重新融入,在新的状况下,重新融入这个社会。
主持人:对病人来说,这个体系,刚才你讲的这四个环节的体系,最重要的是哪一个环节?
嘉宾:我觉得这几个环节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缺一个环节,就不叫创伤体系,或者不叫完备的创伤体系。哪个环节对病人最后康复回归社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四个环节都完备了,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创伤急救体系,才可以真正的、既减少病人的死亡和残疾的发生,又使有创伤的病人很好地适应新的生活。
主持人:假设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话,把这个体系真正的完善起来,最重要是在哪一个环节上?
嘉宾:最重要就是要把我们已经现有的各个环节,更好的连接起来,让它工作的更有效率、连接的更紧密。问题是,要有这一套创伤急救的体系。
主持人:那么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就可以比较好的救助伤员?
嘉宾:是的,就是说这个创伤急救体系,本身就是要随时面对这种重大伤亡事故进行救助,这个创伤体系,也包含了对重大伤亡救助,而且这个体系,面对很重要的工作。
主持人:那我们先休息一会儿。
主持人:到底什么样的医疗急救体系适合中国,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如何,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待会我们将继续采访中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任晓旭女士。
主持人:今天我们采访的是中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任晓旭女士,她也是曾经到以色列学习的三名医生中的一位。
主持人:这一次你们到以色列去学习紧急救助,回来之后,你们觉得国内很多老百姓,他们也应该接受一些这方面的培训。但是有人担心对老百姓进行培训,这样大规模的培训,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恐慌,那么是不是要做这样的培训?
嘉宾:这个体系,是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的。因为即使在以色列,它的主要创伤病人,也不是恐怖袭击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创伤病人。咱们国家的情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如果一旦有意外发生,往往伤亡的人数会比较多。因为往往事故如果发生在人比较拥挤的地方,伤亡可能比西方国家要多得多,因为咱们人口密度大,可能会在拥挤的环境下发生这种意外事故;他们因为人口少,人口的密度小,可能这种应急的场所、这种状况比较少,所以咱们国家一旦发生像中国,印度这种人口大国,一旦发生意外的事故,或者是意外的状况,可能死伤的人数是很多的。所以社会对这种意外事故发生的应对,应该有所准备。
主持人:在您看来,假设在我们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故的话,以我们现在这样的急救体系,我们可以达到一个什么程度的救助,我们可不可以,非常有效的救助?
嘉宾:应该说做得也是比较好的,也是比较有效的。
主持人:那主要的差距在哪呢?
嘉宾:差距我感觉很明显的,就是公众,说的通俗点就是,老百姓对这种意外事故的,这种现场的知识和这种情况的参与和了解,能够参与到这里面救助,这一块可能还有差距。像以色列,全民普及程度是非常高的,各个职业的人员,包括比如说公共汽车驾驶员、教师、公共事业的服务人员和一些相关人员,都有相应的在危重情况下,比如说心肺复苏的这种课程的培训,那咱们国家也在做这个工作,至少红十字会,和一些医院也在为公众做这个培训,咱们媒体也有这些方面的节目。但是整体来说,老百姓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就是如果有现场发生这种事情,在第一目击这个状态下,老百姓参与救助,这个救助是正确的、有效的,能做到这一点还不是很多的。
主持人:这个体系建立需要很多的钱,比如说这样一辆急救车,要花很多的钱,然后需要配备很多这样的车,还比如医院里面,需要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有很多预备好的急救包?
嘉宾:对。
主持人:但是我们国内呢,可能最起码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嘉宾:是。
主持人:那么这个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学习它是不是不太现实?
嘉宾:不是的,首先建立这么一个体系是有需求的,因为每个社会都有创伤病人,现在国内的体系,就像您刚才说的可能钱不足,可能设备不那么多,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仍然可以学习,就是这个体系在现有的设备状况下,怎么让它运作效率更高,怎么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设备,使它衔接的更紧密,在省钱的状况下,或者说我没有那么高的设备,但我能利用现有的设备,使人员工作更有效率、各个环节接触的更紧密,学习的是一些工作的理念,和工作的一些想法,这个也对改进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主持人:中国老百姓怎么培训呢,那么多的人?
嘉宾:那就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医生有责任,整个医疗体系有责任,但整个社会更有责任,包括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都可以宣传这个,包括以色列它的培训很广泛,但它也是不是专业培训,是基本医疗的基本急救知识的培训。有的是一个人的一次培训,只有十几个小时,到二十几个小时的课时,只是教会你应该怎么办,你怎样做是正确的,你应该做哪些事情。所以,这个培训也是基本的,只要咱们国家比如说媒体、学校、医院,包括咱们有些和医疗工作有关的各种协会,大家同心协力做这个事情,就是提高公众的在危急或者是急诊情况下的,基本自救和帮助别人的能力,还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那么您觉得,适合中国国情的急救体系和你在以色列看到的这一套急救体系,应该有什么地方有一些什么不同
嘉宾:就这个体系来说,就刚才说到的那四个环节,任何的创伤体系都需要这四个环节,不同就是国情不同,这四个环节怎么建立,怎么运作,那可能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您是一直在从事儿科急救体系的研究工作,那您觉得从以色列学习回来之后,为您的实际工作,带来哪些变化了呢?
嘉宾:可能最大的变化,就是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概念,就是说在我现在这个工作领域,有些工作组织协调安排,我可能做的更仔细一些;对病人来说,可能会更有效率、更方便一些,即便不增加钱的情况下,比如我的设备怎么放,我的药品怎么摆,我的人员怎么安排,这个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但是用你学到的新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主持人:这次中国派到以色列去学习的,只有三个医生,那么这三个医生,看到了很多东西,然后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就靠你们这三个人,能改变多少事情呢?
嘉宾:那肯定是。我们也就是肯定像急诊医疗体系,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不是靠某一个人,甚至不是靠一个体系。这个刚才说过,创伤体系的四个环境,是全社会的努力,包括公众的,院前急救系统的,医院系统的和包括政府的和以及媒体,或者各个方面的人的支持,比如说以色列的院前急救系统,有7000多个志愿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学生,他们利用业余的时间上救护车,为转运这些病人提供服务。
从这个服务里,他们学到很多急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一种职业培训。我怎样照顾其他的人,我在面对需要帮助人的时候,我能做些什么。我觉得这不光是节省了这个体系的人力,同时也从年轻的中学生开始,就懂得关注他人、掌握急救知识,也是很好的一个状态。所以咱们国内,就是说整个社会,对这个工作的参与,可能对这个体系的改进,是很有帮助的。
主持人: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结束语:应急系统最重要的是硬件的建设,在我国很多地区硬件还很缺乏。但现在有些地方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浙江省的第二医院就购买了一架直升飞机进行紧急救助,买飞机的钱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提供的。谢谢您收看我们的节目,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