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


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黄昆院士
 渡重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

 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闻徒子徒孙尽栋梁。

            ———北大物理系师生送给黄昆院士的一副对联

讣 告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教授黄昆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黄昆院士
  黄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05年7月6日16时17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英名誉中外 师表惠后学

         ——各界人士送别黄昆院士
  7月12日上午8时许,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灵堂门口,人群已排起了一条长龙。3000多人似乎同时都屏住了呼吸,没有一丝声音,凝重的神情让我们能在每一张脸上找出“一千个不愿意”的理由——真不愿意相信这是最后一次机会见黄昆院士。

  9时许,黄昆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开始。灵堂内,庄严静穆。黄昆院士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神态安详。他的遗像高高悬挂,照片中的黄昆院士身穿中山装,头戴蓝色贝雷帽,慈祥可亲。人群慢慢地向前推进,很多人站在黄老灵柩前久久不愿离去,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全文][悼念]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黄昆先生生前亲朋好友、学界同仁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 为黄昆院士送行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黄昆院士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神态安详。12日上午,温家宝、贺国强、路甬祥、陈至立、罗豪才、王选和朱光亚等同志分别缓步来到黄昆院士遗体前肃立默哀,作最后告别。随后,与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和哀悼。[全文][悼念]
哀悼挽联
科坛泰斗,晶格动力学,英名誉中外;学海宗师,半导体物理,师表惠后学
长者风范称楷模有口皆碑,黄氏散射如皓月光照人间
育英才,辛劳耕耘,桃李满天下;为科学,淡泊奉献,成果誉全球
黄昆院士 黄昆院士 黄昆院士 黄昆院士
黄昆院士
  黄昆选择在他科学研究的黄金时间(当时30岁出头)回国,对他后来在学术上更上一个台阶影响很大。他觉得自己选择回来这条路没有走错,他说回国后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人,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
黄昆:一生倾情物理学
黄昆:一生倾情物理学
科学成就
 ·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的理论,被称为“黄散射”
 ·黄昆受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M.Born)的赏识,被邀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
 ·与里斯共同提出了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同期佩卡尔发表了相平行的理论,被国际上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
 ·提出了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
 ·研究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物理。建立超晶格光学振动的理论,发表了后来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朱模型”的理论,多本国外的研究生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个理论
 第一个高峰 在英国留学的6年中完成的
  黄昆的一生和诺贝尔奖大师紧密相连,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到爱丁堡大学,再到利物浦大学,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教授到玻恩教授

  1945年10月,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莫特(N.F.Mott)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几个月后,初出茅庐的黄昆就完成了题为《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论文,大胆提出了关于杂质和缺陷X光的散射理论模型。20年后,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黄昆的理论预言,国际学术界随即称之为X光“黄散射”。[全文][悼念]

写出“圣经”般的牛津经典:玻恩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得不伸出了大拇指,他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书稿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高兴了。”[全文][悼念]
 第二个高峰 从花甲开始
  正如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卡多纳所描述:“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从灰烬中飞起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

黄—朱模型”:这一模型的合作者朱邦芬教授曾有机会去国外长期学习工作,但是他没有去,他说:“在国内虽然生活清苦些,但能得到黄昆这样的导师指导,人生夫复何求。”半导体所建成了我国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了我国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崭新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一新兴领域目前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全文][悼念]

 上台执教26年 培养弟子皆栋梁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亲自指导培养的一批学生、研究生和助手已茁壮成长,正活跃在固体物理学的科研和教学岗位上,挑起了大梁

  经过英国多年的在固体物理前沿领域的研究,黄昆当时属于国际上的领头科学家,他的水平无疑在国内固体物理领域首屈一指。他率先提出在北大开设“固体物理”课程及“半导体物理”课程。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系统的专业物理课程。从事“两弹一星”研究的许多科技人员都从这里走出…[全文][悼念]

黄昆院士
  (他自称境界不高,才能有限,可他却达到了中国科学界的顶级水平)
                      黄昆:能够使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使出来做点有用的工作……
  (他的理论哺育了世界上几代人的成长,他的著作被学者们像圣经一样摆在书桌上)
                      黄昆:我觉得自己向来不是一个天才人物……
从蒙养园到燕京大学
  黄昆于1919年9月2日诞生在北京,祖藉为浙江嘉兴。父亲当时是中国银行高级职员。黄昆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黄昆的“昆”来自于“昆明湖”,家庭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毫无拘束的气氛,特别母亲为人严肃认真,对黄昆少年时期成长影响很大…[全文]
中学时是个“跛腿生”:黄昆却自认为他属于智力发育滞后的类型。黄昆认为小学学习不必要求太高,但中学打的基础却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全文]
进入燕大:1937年,黄昆通过潞河中学向燕京大学的保送考试,进入燕京大学,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定物理为专业…[全文]
黄昆1941年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时留影
黄昆1941年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时留影
西南联大 群英荟萃
  黄昆很快地结识了杨振宁。他们一起上吴大猷和其他先生的课…
  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头,同住一屋,都喜欢纵论天下,互相顶牛。而黄昆往往将话题引向极端,引发无休止的争论…[全文][悼念]
赴英求学 师从莫特
  黄昆也被后两本书的丰富新颖内容所吸引,觉得莫特所研究的领域非常丰富多彩…
  1945年8月,黄昆终于在布列斯托大学做了莫特的研究生,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莫特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全文][悼念]
中国固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
  1951年底,黄昆坐船取道香港,踏上了回国的路程。虽说留英数年,他带回国的“大件”就是一台打字机,这是为了完成《晶格动力学》书稿所必需的。他应邀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因考虑到当时我国百废待兴,急需培养大批物理学人才,作为已是一名享誉世界的青年科学家,黄昆毅然暂时中断已从事多年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全文][悼念]
小平同志亲自点名让黄昆担任半导体所所长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一位老科学家,搞半导体的
  1975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邀请黄昆做学术报告,他的新颖见解和精彩论点给半导体所及广大科研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许,邓小平正是通过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的邓楠,了解到了关于黄昆的一些情况…[全文][悼念]
1959年黄昆和夫人李爱扶(英国人)
1959年黄昆和夫人李爱扶(英国人)
黄昆和同事一起探讨(1986年摄)
黄昆和同事一起探讨(1986年摄)
黄昆院士和杨振宁
黄昆院士和杨振宁
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2年2月1日,对于年逾八旬的老科学家黄昆来说,是个风光无限的日子。这一天,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他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里分别接过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证书和奖金人民币500万元
黄昆院士
  一身洗得退色的蓝色咔叽布中山装,一顶黑色绒线帽,一双阅尽沧桑又充满慈祥的眼睛。黄昆可称上科学领域泰山北斗式的人物,但他一生低调。也许因为天性低调,不为世事名利所动,黄昆虽然在我国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始终默默无闻,远离喧嚣过着平淡生活。
2002年,黄昆与李爱扶风雨同舟一起度过了50年
2002年,黄昆与李爱扶风雨同舟一起度过了50年
“黄-里斯因子”与爱情佳话
 黄昆和他的“洋夫人”艾夫·里斯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也是科学界的一段佳话。小他7岁的威尔士人里斯,原是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大学毕业后与黄昆同时来到了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担任系主任弗洛里希的行政助理,并帮助黄昆进行理论计算。黄昆的聪敏与敬业深深地吸引了里斯小姐,而里斯小姐的学识、勤奋和温柔美丽也给黄昆留下深刻印象[全文][悼念]
 治学之道:创造知识
  黄昆研究教学60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治学风格。黄昆先后师从吴大猷、莫特、波恩三位大师,其中莫特对他的影响最大。他有选择地吸取了三位大师的治学之道,在60载的研究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治学风格。

  黄昆把自己的一生科学研究经历归结为:一是要学习知识,二是要创造知识。对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来讲,归根结底在于创造知识…[全文][悼念]

 为人治学谦虚谨慎 非常低调

哪儿来的一个农民老头  王炳深:他当初从北大调到半导体所的时候,因为他穿得非常朴素,而且是骑自行车来的,传达室的工作人员还以为他是哪儿来的一个农民老头。说老头你干吗?找谁?他才解释,我是刚刚调来,还没来得及领工作证,后来他们才知道这就是新来的所长黄昆先生。[全文][悼念]

“黄昆不在家”  一个平常的星期天,黄昆的家门上新挂了一块牌子“黄昆不在家”,这使那些前来切磋学问和请教问题的人感到纳闷,“他星期天极少出门,难道今天真的出去啦?”……[全文][悼念]
“逐客令”  获最高科技奖时,他在“请示”夫人后“勉强”同意记者来到他两室一厅的家,“只能看不能问”。记者呆了不到10分钟,连坐都没坐,正准备开口提问,却被黄昆夫人——李爱扶——这位相伴半个世纪的英国老人下了“逐客令”。“他们不是不愿意和人接触,而是不愿意宣扬自己。”郑厚植院士解释说…[全文][悼念]
黄昆院士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德国马普学会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卡尔多纳如是评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张树霖教授说,黄先生去世后,他给卡尔多纳发了封电子邮件,结果回信只有一句 “He is a greatman”。

  “他是我们的老师,”微电子学家、清华大学李志坚院士动情地说 “黄昆先生做人、做科研求真务实,他那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严谨的学风都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没有直接听过黄昆院士的课,但很多像李院士这样的大家,也尊敬地称“黄昆是我们的老师”。

  “他觉得,如果自己不深入思考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如果不亲自动手算点东西,脑筋就开动不起来,很难做出什么有创新性的成果,也根本无法看清学科的发展趋势。他无法想象,自己看看文献,出席一些学术会议,就能把握科研的大方向。”“黄朱模型”的创立人之一朱邦芬院士非常理解自己的合作者。

  “那天,我拿着科技部盖了章的批准文件给他看,他很高兴。”郑厚植表示,迄今为止,国家最高奖获得者拿450万元奖金做基金设奖的几乎没有,“这样影响更大、更深远,已经确定了章程、理事会和评选委员会,因为黄先生突然病重和去世,稍微停了一下,但还是会继续做,希望将来能够做得更有意义。”“也许,这就是对黄先生最好的纪念之一。”郑厚植院士说。

  1947年4月1日,黄昆在给杨振宁的信中写道 “……当我有时告诉人我一两年后回国,他们常有疑讶的表现,似乎奇怪为什么我不想在这orderly(秩序井然),secure(安全)的地方住下来而要跳入火坑。虽然我难以想像我们一介儒生怎样能影响多少国运……但我们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我们,makes a difference(有些区别)。”
  “他一向对自己很严格,最讲求真务实。”郑院士说,近几年来,黄昆院士回绝了很多学术会议的邀请,包括半导体方面的。黄昆认为:现在学科发展这么快,去了以后,你说和不说都不好。不说,你架子大;说了,又怕说错话。
  我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各方面给我荣誉不少,我不能位尊无功,俸高无劳
  能够使自己的力量我这一路走过来是非常幸运的,每个时期都是有着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有多有少,总是能够使自己的力量真正使出来,做点有用的工作。
068期 7月16日 编辑:陈默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