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你可能在下班后再也看不到你喜欢的那档娱乐节目,因为广电总局认为那是过度娱乐,不利于你的身心健康;10月30日,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启动,百万娃娃能不能在5年内都被训练成孝子……。你不能不承认,从小到大,总有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父母官”角色,不顾你的意见,把你当成孩子替你做着价值判断,热心帮你做着决定。这种很有中国个性的“父母官文化”十分常见。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中国的“父母官文化”
对错是非一人断,对方只能认之忍之
“好为父母”的情况很常见
“父权主义”的管理理念
为何“父母官思维”能大行其道?
“父母官文化”是家长制社会的产物
 
中国的父母官文化

中国的“父母官文化”

 ——对错是非一人断,对方只能认之忍之

  为人“子女”者,则要温顺听话,毕恭毕敬,孝顺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唯父命是从,这样才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叛逆。而作为”父母”一方则习惯对“孩子”颐指气使,无论是出于爱护或是其他目的,总是热心于为弱势一方作出决定和判断。什么事情是对的,该做该学,什么事情是错的不----这就是“父母官文化”的含义诠释。

什么是“父母官文化”?

  “父母”与“官”有什么关系,为何要扯在一块,打开《辞源》,“父母官”注解为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多指县令。据清朝干隆年间著名考据家钱大听考证“父母官之称,宋初已有矣。”“父母官”可谓源远流长,至明代尤为盛。史书记载,明朝官们不仅被称父母,还随着权势升格为祖父母、曾祖父母。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一方父母官成了百姓的守护者,于是对错是非均由其一人断之,百姓唯其马首是瞻,对其决定认之忍之受之,“父母官文化”可以说是对这类关系的抽象概括。

特征一:习惯家长制与一言堂:乐于为人做决定

  “父母官”,既然是父母,那就是一家之长,家长有家长的尊严和权威。当“家长”的,不搞家长制、一言堂,不说了算,怎么能树立家长的威信?老幼尊卑、上下有别,当“家长”的可以随心所欲、颐指气使、指手划脚、独断专行。“家长”一方习惯对“孩子”一方颐指气使,无论是出于爱护或是其他目的,总是热心于为弱势一方作出决定和判断。什么事情是对的,该做该学,什么事情是错的不该做不能效仿,“家长们”总是乐此不疲的谆谆教导,如有违规则是“家长制”的责罚。

特征二:相对方只有被迫接受,双方缺少沟通

  为人“子女”者,则要温顺听话,毕恭毕敬,孝顺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唯父命是从”,这样才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叛逆。“父母官”有如此多妙处,难怪自古至今,“父母官”一说能百传不衰,流行于世。有人说,“父母官”一说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宜再提。但是现在社会上的边边角角,类似“父母官”的人物还有很多,这不仅只存在与官员与老百姓之间,强势一方仍然习惯于将己方意志、道德判断等强加于弱势一方,而弱势一方的意愿如何,则通常在考虑范围之外。[详细]

 “好为父母”的情况很常见

 ——“父权主义”的管理理念

好为父母的情况很常见
  从字眼上看,“父母官”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封建社会才存在的,但是仔细想想,谁都可能在自己周围或者自己身上找到这样的影子。“限娱令”颁布,你可能在下班后再也看不到你喜欢的那档娱乐节目了,因为“父母官”广电总局说这是过度娱乐,不利于你的健康。你孩子因在学校带了绿领巾而委屈厌学,但校方“父母”解释说:这是为了孩子好。
绿领巾和红校服:尊重意识缺位的教育者

  最近教育界有两件事比较引人注意。一是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学校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另外一件是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成绩前50名的学生发放红色校服,以区别于普通的蓝校服。在这些案例中,学校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学校和老师作为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和教育者,都欠缺了对这些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详细]

限娱令:广电总局的父权主义思维

  10月底,广电总局限娱令下发,提出从明年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并要求各大卫视须办道德建设栏目。广电总局在回答何谓“过度娱乐化”时,重申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工具”,要求它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影响和塑造公众的思想。有媒体这样评价“限娱令”:中国政府秉持父权主义的治理理念,将成年人也视为缺乏自控和自我负责能力的限制行为能力人,这不利于公民的道德成长。[详细]

大邱庄、华西村:“家长制”的成功

  曾经的大邱庄、当下的华西村,都是新中国政权建立后组织化程度最高,战斗力最强的基层组织。这类组织的领导人,尤其的一把手,有极高的权威,他们管人、管物、管财、管工作、管生活、管思想作风、管穿着打扮……好象没有他们想管而管不了的事。这就是家长权威和家长权力。但是这种家长式管理让大邱庄和华西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了当时和现在的中国最富有的村子。在批评“家长制”的弊端之时,很讽刺的是它却给人们带来的成功。[详细]

弱势群体:“受伤的孩子”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如农民工等底层群体并没被遗忘,但他们出现的形象却与主人公的形象渐行渐远,由工农兵的人民主体被放逐到社会边缘、弱势、客体位置。而今他们总是以被救助者、弱势群体的身份出现。他们只充当着一个功能就是社会救助、慈善、捐款的对象,是被动的主体。每年年末中央和地方都会出台帮助农民工讨薪的规定,农民工们被当成"受伤的孩子"加以照顾。之于他们处于弱势的社会原因以及有何种意见表达,则完全被如何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取代。[详细]

为何

为何“父母官思维”能大行其道?

——“父母官文化”是家长制社会的产物

  为何父母官思维能够大行其道,这可能要归结于中国家长制传统,中国自奴隶社会迄今,家长制一直如影随形,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以及此后狂热的社会运动,并没有将“家长制”涤荡干净,甚至在某些方面助长了“家长制”。中国的家长制传统与与西方的契约传统对比鲜明,在契约社会,对权利弱势一方的权利保障,让家长制没有市场,两方在平等基础上彼此尊重。

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国人不善于倾听

  家长制与契约制或曰家族精神与契约精神。是分别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抽象出来的。有人甚至将中华文明说成是家长制文明,把西方文明视坐契约制文明。观点可能有点绝对,但家长制确实是封建社会从个人家庭到整个国家治理的鲜明特征,中国的新政权的确立以及此后狂热的社会运动,确实有力的冲击了原有社会制度,但是仍难摆脱家长制的束缚,甚至在一些方面来说,是对家长制的加强。家长制的延续使国人不善于倾听弱势一方的声音,而是习惯于意志的强加。[详细]

权利弱势一方缺少制衡的手段

  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就大部分人而言,我们往往是在特定类型的权力关系中可能会处于强势,而在其他类型的权力关系中处于弱势。因此,任何人的强势都是有限的,都是限定在特定范围内的。在个人的强势范围之外,面对公权寻租或资本恶行,即便是强势群体的成员,也显得很渺小、很无助、很无奈。家长制的广泛存在,正是因为权利弱势一方缺乏对抗强势一方的手段,在“父母官思维”之下,就只有唯唯诺诺,俯首称臣的份。[详细]



  更多>>
2011.11.02 2011.11.01 2011.10.31 2011.10.28 2011.10.27
税改再起步 空气质量数据要对公众负责 落泪也难逃法律制裁 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 是什么让我们连手都洗不好
2011.10.26 2011.10.25 2011.10.24 2011.10.21 2011.10.20
农运会不参加又何妨 公益诉讼能够改变什么 动物自由,人类慌乱 城市为何容不下一个菜摊 跨海大桥不收费的聪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