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问题每年都是两会的尖峰话题。今年,北京市政协委员左立臣提出:北京市每家国有市区医院都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床位作为“助困病房”,专门用于救治贫困患者,并对患者实行减免和优惠收费。左委员的这一提案与此前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平价医院不谋而合。
卫生部部长高强本月7日提出,要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不许见死不救,同时要求各地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近年来,公众深为看病贵、看病难所累,恶性的医疗事故和收费事件又屡屡发生,在哈尔滨天价医疗费和宿州眼球事件发生后,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抨击声浪,同时也对卫生部门充满了期待。这一改革思路亮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但这一思路要成功推行,还需要拿出切实有效的具体办法。
据卫生部统计,目前全国国有公立医院数量仍占所有医院总数的96%。这些公立医院在利益驱动之下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议价”惯性,让他们立刻“平价化”将面对巨大阻力。即使国家强制推行,一些投入较小的中小型医疗机构“船小好调头”,而大型医疗机构由于装备水平高、投入成本大,一步到位可能会造成混乱。所以卫生部希望走“增量带动存量”的道路,把新建的公立医院直接办成平价医院,把原有的公立医院逐步改造成平价医院。
这种做法符合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思路,它有点像人们常说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其他领域比如住房制度改革中已经多有运用。其好处是能尽量减少改革的震荡,稳健地达成目标。但必须指出的是,原有公立医院向平价医院的过渡还需要清晰可行的步骤和办法来保障,而相关医院由于既得利益所关,对改制不会有太大的积极性,在外部压力和自发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改制的推行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左委员提出的“助困病房”恰恰可以解决只有改革方向、没有具体步骤的问题,卫生部门可以在摸清医院的家底之后制定量化标准,要求所有的公立医院在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足够数量的助困病房。改革的切入点选中以后,费用就成为主要问题。左委员提出采取“市区两级财政补贴一点、社保医保扶植一点、市区医院让利一点”的筹集方式,卫生部提出用“公立医院从事特需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两者都需要政府投入和医院让利。“助困病房”带有很强的公益性,政府投入自是应当,需要注意的是“医院让利”这部分要掌握好分寸,不要使医院走上借助困之名大上特需服务牟利的老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助困病房的第一步应该尽快迈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卫生部门落力推行、严格监督,辅以有力的配套政策,“助困病房”将带动平价病房遍地开花,最终进入平价医疗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