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冬天里的春天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1月08日08:22
  都市记忆

  ——天津供暖的百年历程

  斯 雅

  看不到蓝天白云,吸不到清新空气;抖不尽层层尘灰,吹不散阵阵烟雾。高处是伸向天空吐着黑龙的烟囱,低处有一望无际扬着黑沙的煤堆,这是津城有史以来冬季永恒不变的画面……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津城的冬天,爽了。

  为什么呢?从2000年开始,政府连续多年不间断地为没有暖气的老住宅补建供热设施,既提高了百姓生活质量又减少了城市污染。截至去年,津城已铺设供热管网11072公里,全市居民住宅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8亿平方米,集中供热率为92.5%,一举跨入全国领先行列。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津城的英租界已开始采用集中供暖。有资料记载1905年时,英租界首领为改善租界内的生活质量,指示电务处从英国进口了四台锅炉设备,其中三台锅炉,每台供热面积为2852平方英尺,大约12000磅蒸汽量/小时;一台供热面积可达4394平方英尺的锅炉,大约20000磅蒸汽量/小时。当时闻名全国的利顺德大饭店率先受益,这里冬季住店的客人,一踏进饭店的大门,顿感融融暖意,仿佛与门外截然两重天。从此,利顺德大饭店的经营不仅不再有季节之差,而且冬季人气尤旺。1924年,为了满足租界内更多居民的需求,电务处又进口了远东第一台安装有蒸馏和加压充注二氧化碳设备的锅炉,不但减少了所有机器的损耗,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煤耗。那时,津城时尚领先的不仅是集中供暖,还有照明、煤气等等现代生活设施。利顺德大饭店历史资料记载:1910年,饭店又在全市首先安装了热水器,满足宾客终日享用热水。这种装置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先进的。

  这之后,津城又有一些地区采用了集中供暖,但都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津城有暖气的家庭仍然凤毛麟角,被百姓认为是阶层和地位的象征。

  尽管集中供暖历史如此悠久,但多年来津城百姓仍然不敢奢望集中供暖能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许多人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煤需求,国家提出的要求则是“500米一个煤店”,小煤厂要负责周边1700人至1800人的用煤,大煤厂则要负责周围五六千人的用煤。河北区当了一辈子送煤工的马先生说:“当时仅河北区,就有煤厂5座、煤店60多个,每个煤店的冬季月销售量都能达到1000吨。”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当年煤建行业的辉煌。当时的煤球已经是机器煤球了,生产过程中只需将煤放入模子一压即可,生产速度比以前做人工煤球快了几倍,但所有煤建厂如果夏天不连续生产,还是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煤厂生产紧张,家庭买煤也不轻松。如今30多岁的人还能记得,许多年蜂窝煤成了每家每户的必备物品,入冬前买煤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请假的请假、借车的借车,买煤往往全家人要特意留出一天时间,车拉、人背,蔚为壮观的买煤大军,曾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还有人记得,买煤是件麻烦事,存煤更容不得半点疏忽,街坊邻居为了“占地存煤”时常发生口角,有时一筐煤的地方,毁了人多年的感情。那时每到冬天,所有楼道都有蜂窝煤垒起的“长城”,所有院落都有堆出的“金字塔”。最令人痛心的是,年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人煤气中毒,各医院冬天的高压氧舱格外繁忙……

  由于冬季寒冷而漫长,一家一个小煤炉尚不足以取暖,何谈在家洗澡?所以公共洗澡堂与单位淋浴室,是那时最受百姓青睐的地方。能在可以洗澡的单位工作,甚至是当时年轻人谈恋爱的一个优越条件。前些年有部非常打动人心的电影《洗澡》,讲述的就是那个年代的故事,人们在澡堂一边泡澡一边聊天,甚至在那里歇晌过夜。因此,多年来北方城市公共澡堂拥有两项功能,一是服务二是社交。

  背负着几百年历史,承载着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如同一位巨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集中供热这一划时代的工程,还是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了,到1987年底全市住宅供热面积累计达到301.98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41%。90年代以后,住宅集中供热平均以每年新增300万平方米的速度有计划地发展,到1999年底,全市住宅累计面积为302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43.2%。尽管用了20年时间,但普及率仍未过半,尤其是住户密集的老城区,4个月的漫漫冬季,都被煤烟尘土所笼罩。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是这里老年人的“地方病”。

  人们应该记住2000年,从这年开始津城集中供暖开始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把为没有暖气的老住宅补建供热设施列入20件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一年一大步,年年见成效。2007年3月,曾有条新闻让津城百姓感慨万千:位于和平区南市建物街的“天津市和平区煤建公司广兴煤业门市部”,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煤厂,已伴随了几代人的生活,但随着南市最后一片危陋平房拆迁工作的启动,这家老煤厂终于“寿终正寝”。

  那天,许多百姓自发来到煤厂前,向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伙计”告别。人们说,过去总嫌它脏嫌它乱,回家尽可能绕开走,但现在真拆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伤感。不是说还愿意过生炉子冒黑烟的日子,集中供暖大伙儿盼多少年了,而是觉得跟它在一起的日子一下结束了,感情上有点恋恋不舍。不过,说到底拆了它是好事,历史可以走过去但不能忘掉。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