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 最新消息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的航天人生

来源:中华英才 TOP CHINA
2010年03月08日12:09

  引题:孙家栋身上有很多让人感到佩服和崇拜的东西,吸引人们的还不仅仅是科技成果,也不仅仅是他的科研历程,更吸引人的还有他的人生启迪、他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心路历程和对事业执著、对同志的真诚。

  提语1:2007年11月26日9点41分,国家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发布仪式前,温家宝总理来到孙家栋面前,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家栋,你是身经百战啊,你辛苦了!”

  提语2:2009年3月,孙家栋80岁之际,收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来的贺信:“孙家栋院士: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的航天人生

  文/本刊记者 刘娜

  他的传奇人生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师;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工程总设计师重任……

  作为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总设计师,我国航天事业具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院士受到举国关注。在同行的眼里,孙家栋举重若轻、敢于决断、善于协调的能力十分令人敬佩。他能容纳各种意见,为人、做事谦虚、诚恳,被公认为是中国的“卫星之父”。

  2010年1月11日上午,80岁高龄的孙家栋接过了胡锦涛总书记亲手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这是他这一生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留学苏联数年“状元” 终成中国“卫星之父”

  孙家栋祖上“闯关东”,父辈起就生长于东北。自幼聪颖好学的孙家栋,1948年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工大预科班专修俄文。1951年9月,他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年后,在学院大门最显眼的“状元榜”上,出现了孙家栋的照片。

  原来,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得全优5分的学生照片放入“状元榜”,如果年年都能保持,照片便会一年比一年大,一年往上挪一次。等到顶尖级的照片所剩无几之时,也就到了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个顶尖“状元”将会获得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孙家栋毕业前便获得了那枚人人羡慕的纯金奖章,这在中国留学生中屈指可数。

  1958年4月,孙家栋从苏联归国,被分配到当时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总体部,从事导弹研制工作。学了7年飞机,孙家栋在这里搞了9年导弹,1967年,孙家栋的命运却来了个“急转弯”——由钱学森亲自点将,38岁的他被任命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从此,他走上了卫星总体设计之路。

  东方红一号卫星被誉为“中国第一星”,孙家栋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当时国家已经确定了1970年发射,卫星要达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如何尽快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如何按工程的研制规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统怎样连接起来?连接起来后又怎样做试验?一个个难题摆在他面前。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孙家栋的性格,每一个难题都必须拿下!例如,为了让卫星升空后地面“看得见”,孙家栋和同事们绞尽了脑汁。根据对卫星目视亮度的计算,卫星很暗,地面上根本看不见,于是他们就和搞火箭的同事商量,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让末级火箭和卫星一起运行,并且在末级火箭上安上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最终让地面看见了卫星。当东方红一号卫星高奏着《东方红》乐曲从北京上空飞过时,孙家栋仰望星空,激动的泪水忍不住滚落下来。

  从1967年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我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我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不计自身名利得失 古稀勇挑探月重担

  与航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孙家栋对星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时常,孙家栋夜里起来身不由己地到凉台上看窗外那挂在空中的月亮。他仔细看着月亮在慢慢地移动,心里在琢磨月亮与技术总体的相关联系。

  2004年2月25日,国防科工委宣布: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实施,同时给工程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孙家栋被任命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接受这样一项任命,对不少人来讲颇为意外。 当时他已经70多岁,身上的荣誉很多很多了。“嫦娥一号”工程风险很大,一旦失败,孙家栋50多年很辉煌、很圆满的历程就会受损。但孙家栋出于对航天事业的满腔热忱毅然勇挑重担,他深知,工程组织指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开始启动。40多年以来,中国的所有航天试验都是围绕地球的活动,而探月工程则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帷幕。

  事实上,探月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够顺利启动,孙家栋正是主要倡导者之一。孙家栋作为探月工程“五大系统”总设计师,在工程方面他考虑最多的问题自然是工程目标的实现、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和大系统的配套协调。

  探月工程是中国涉足深空探测的开始,很多新的课题和困难再次摆在了孙家栋面前。“距离远了,我们的无线通讯能不能跟得上?产品的精度、准确性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说起“嫦娥一号”,孙家栋滔滔不绝。

  对孙家栋来说,真正的挑战来自工程上的目标,这可是当年发射“中国第一星”时才面临过的巨大挑战。“过去一直只是飞离地球几万公里,现在要想办法飞到近40万公里外的月球,所有地面跟踪、通信等设备能不能跟得上,是一个挑战;过去都是围绕地球飞行,项目再复杂,终究只是处理航天器与地球的关系,而现在变成与月球的三体运动,对航天器的质量、精度等要求也是新的挑战。”

  面对困难,孙家栋带领团队,攻坚克难。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三甲”运载火箭载着“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冲向太空。2007年11月26日9时41分,国家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发布仪式前,温家宝总理来到孙家栋面前,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家栋,你是身经百战啊,你辛苦了!”

  探月一期工程圆满成功,如今,孙家栋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中国航天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他又开始悉心指导探月二期工程的实施。“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孙家栋动情地说。

  爱国爱家爱事业 举重若轻大智慧

  “科技大奖是奖给航天人这个群体的。航天的成功凝聚着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甚至包括全国人民。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是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和协同配合下完成的。借此机会,我向各方对航天事业的支持表示感谢。”这是孙家栋获奖之后,向记者发表的感言。

  “奉献精神就是航天人的最大特点。没有节假日对于我们已经是家常便饭。”孙家栋说,“我参加中国航天事业已经50年了,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我们这支航天队伍经过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不辱使命,完成了祖国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孙家栋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他曾忘我工作多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1975年11月,为了顺利回收返回式卫星,他日思夜想,晕倒在现场。在1994年的一个冬日,他率团与美方商谈续签卫星发射合同,三天艰苦谈判之后,签署备忘录之前,他晕倒在谈判间里。

  孙家栋身上有很多让人感到佩服和崇拜的东西,吸引人们的还不仅仅是科技成果,也不仅仅是他的科研历程,更吸引人的还有他的人生启迪、他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心路历程和对事业执著、对同志的真诚。当你与他交谈的时候会融入一种宽松融洽的探讨氛围,感受到他宽阔的胸怀、深厚的修养、与人为善的美德。他的品德赢得了周围人们的敬重、信任与亲近。几十年来,他没有为名利等世俗的东西所左右。他不断地选择有价值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事业更大的成功。

  淡泊名利是孙家栋的显著特点,面对宣传机会,他总是能推就推,实在推不开了,也多是回忆党和国家的支持、讲述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会干事”,是钱学森对孙家栋的评价。“抓大放小,举重若轻”是他曾经的助手戚发韧对孙家栋的印象。张荣桥心悦诚服地说:“孙总是战略家、思想家,很睿智。”不论技术创新的风险,乃至人际关系的难题,甚至外交谈判的挑战,都被孙家栋举重若轻地化解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秘书长侯深渊说:无论多么难办的事,孙家栋一出面,就协调得大家都满意。张荣桥说:航天各系统太复杂了,都是牵一发动全身。搞这种大工程总是会有矛盾,矛盾无论多么错综复杂,孙总都能给出妥当的解决方案。

  大智慧需要好记性。据说,孙家栋工作一生竟没有一本笔记本。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开两天大会,总结时仍然凭记忆就能游刃有余。

  对于事业,孙家栋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于家庭,孙家栋同样交出了令人感动的答卷。1994年11月,我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即将发射,孙家栋坚守在卫星发射第一线。而此时,妻子魏素萍却患脑血栓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出院后,魏素萍身体半边麻木,胳膊和手不听从大脑的指挥。为了让魏素萍的四肢恢复正常功能,孙家栋一有空就搀扶她到户外散步,坚持每天给她按摩,说笑话逗她开心,想方设法调剂老伴的饮食,让保姆按照他列出的食谱买菜。阳光雨露般的关怀温暖了魏素萍,一年后,孙家栋这个创造奇迹的科学家,再次创造了奇迹,魏素萍竟然完全康复了。

  得大奖感谢钱学森 功成名就不忘恩师

  2009年3月,孙家栋80岁之际,收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来的贺信:“孙家栋院士: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一字一句读完了信,孙家栋百感交集,孙家栋则称自己做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在钱老的指导下完成的,是钱老的学生。多年前,正是钱学森的“点将”,使他与人造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7年建军节前3天的一个下午,孙家栋正聚精会神地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一位同志受上级委托来到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荣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孙家栋在前苏联读书时就曾听说过“钱学森”的名字,当时钱学森已经是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了。一听是钱学森点将,孙家栋心里十分激动。他没有提任何条件和要求,建军节刚过,便扛着被卷和书箱去报到了。

  从那时到现在,在孙家栋心里,钱学森始终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对钱老的感激之情深藏在他心中。那年“五一”节前,他第一次见到了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当时钱学森经常到总体部检查工作,并亲临设计现场和大家讨论问题,对快速进步的孙家栋青睐有加,两人的接触次数逐渐多了起来。

  两年后,我国科技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的航天之路,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首枚近程弹道导弹。那时孙家栋已经担任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工作中,钱学森的言传身教让孙家栋深受触动。

  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火箭即将运往发射基地,按惯例产品出厂前要完成装配、测试工作。其中惯性制导系统平台上的4个陀螺应完成精确装配后,再拆下来重新包装运输。由于时间紧,车间师傅找孙家栋商量:“4个陀螺是同一批次生产的,第一个能装上,其他3个应该没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装了?”孙家栋觉得有一定道理,便同意了。没想到在发射场装配时,有个陀螺却怎么也装不上,只好立即向钱学森报告。

  钱学森听了汇报后没有批评孙家栋,而是让大家仔细加工研磨后再试装,并亲自来到现场察看。孙家栋回忆道:“那种精密部件研磨起来很费时间,可钱老没有不耐烦。我们从下午1点开始,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装好,他在现场就一直陪到凌晨4点。”这件事给孙家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钱老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但那种无声的力量让人感到比批评更严厉。”此后,他在工作中严抓质量,再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今天这样一个获得国家大奖的日子里,孙家栋仍然没有忘记钱老的嘱托。孙家栋说:“钱老这位恩师,对我的一生影响是非常大的。得到这样的大奖的时候,一定要感谢钱老几十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会尽一切努力不辜负他对我的希望,同时把航天事业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