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两会接待人员26年的坚守
本报记者 李小千
你可以想象一个人把同一件事情做了26年吗?
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厌倦单调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计划着逃离。可是有一个人,终于从做了26年的位子上离开,有了更为优渥更为舒适的工作,却说自己仍然怀念从前的日子。
这个人叫段华东,从1984年开始,一直在山东省人大负责接待工作,在今年的山东省人代会上刚刚被提拔为议案组组长。
3月10日晚上10点48分,山东代表团驻地中国职工之家。当记者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工作准备返家,却在酒店的大厅里偶遇仍在忙碌着的段华东,因为在两会上经常需要请他帮忙协调代表的采访时间,所以颇为熟识,互相问候过后,才知道他已调离接待部门。
“来了议案组之后,才感到工作轻松一点了,至少能在12点以前睡觉了。以前都得凌晨一两点睡,然后6点之前就得起床。”段华东的话里听起来都是庆幸和满足,却忽然轻叹了口气,“唉,干了26年的接待了。”
从重复了26年的工作里解脱出来不应该感到高兴吗?可是坐在记者面前的段华东的嘴角扯动地有些勉强。
段华东坦言,他还是很热爱接待工作的。“这工作跟人一样,相处久了有感情,我83年到人大,84年开始做接待工作。要单纯说接待工作的话更早,在高中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山东省交际处就要了我去,那时候是70年底71年初,主要接待外宾和华侨。”
在谈及为山东代表团服务的26年里,段华东说他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
“山东团是除解放军团之外最大的团了,包括工作人员有200多人。为了让代表抵京之后顺利地疏散到房间并能够按时用餐,我每年都提前赶回去,等代表们在济南集合之后把他们的房卡餐证都发下去,这样到了北京的驻地他们就可以进到自己的房间,也能够及时用餐了。”
接待工作是非常琐碎的,但段华东乐在其中,从济南出发的时候哪个代表乘哪辆车,上了火车后坐哪个座位,到了住地宾馆以后住哪个房间……段华东事无巨细,对每一个环节都清清楚楚。
彼时已经是接近午夜了,记者早已呵欠连天,但段华东依然精神奕奕。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做了这个(两会接待)工作之后,一到北京就很精神,一晚上睡四五个小时就够了。但一开完会回到家要睡上两到三天,感觉骨头架都散了,不吃饭可以,不睡觉不行,然后才能缓过这个劲来。”
段华东早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仍然干劲十足,记者觉得他的心里有一股巨大的工作热情在支撑着他,鞭策着他,让他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如26年前的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