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记者会“外向型”趋势明显 有“释放信号”意味
3月14日凌晨,编辑和记者在群里讨论,上午的总理记者会,该准备什么样的问题?
当日10时01分~12时21分这140分钟里,500余条手臂抬起又放下,每次只有一个记者随着手臂的放下而站起身来。
一次记者会结束,只有几十分之一的记者获得提问机会,但梳理近八次总理记者会,我们仍然惊讶于一点,几十分之一的记者总是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国内及国际热点话题、事件的脉搏。
2003年记者会,媒体颇关注新一届政府的目标和施政纲领,对温家宝个人风格也非常感兴趣,德新社记者就问到温总理与朱镕基总理工作风格的区别。
2004年,陈水扁抛出所谓的“3·20公投”,台海气氛骤然紧张,台湾媒体发问:这对两岸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相信这个问题是当时所有两岸同胞共同关注的问题。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两岸关系问题再次成为热点。
200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问中国在国际上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此问题在今年成为热点,德新社和新加坡《联合早报》分别就此发问。
2007年,因陈良宇、郑筱萸案,央视问及反腐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媒体关注热点,一些媒体也将目光投向西藏问题,面对一些尖锐提问,温家宝总理从容应答,表明中国的态度和立场。
2009年,金融危机当仁不让成为最热点,媒体发问,中国回答:强势推出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当年中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
2010年,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依然是最重点,媒体提问质疑人民币汇率、质疑中国投资环境,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据理力争。
总理记者会,不只是历史的记录,还有评论。在回答媒体问及的热点问题时,温家宝总理表明中国态度,树立中国形象,同时也表达了本人对中国、中国人民的情感。八谈台湾问题,八出名句,亦让人印象深刻。
从结果追溯,另一个结论是,总理记者会始终保持对外开放平台的形象,而且在外界看来,这种开放力度逐渐在加大——从媒体提问整体分布比例来说,外国媒体略占上风。另一点是,从2003年到2006年,都是中国大陆媒体问第一个问题,而2007年和今年,第一个问题分别给了《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去年的第一个问题虽然是给了中国大陆媒体《中国日报》,而该报主要也是承担外宣功能,从这些可以看出总理记者会逐渐向“外”倾斜的趋势明显。
而一般认为,总理记者会上选择的外国媒体多有“释放信号”的意味,和外交重点动向有关。
本组稿件 本报记者 王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