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参与了
——从两会看民间广泛参与的中国式议政
3月3日至14日,两会在北京如期举行。12天的时间里,在人民大会堂,在代表委员驻地,5000余名代表委员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而一年的365天里,通过听证会及触手可及的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普通民众也在广泛地参政议政。目前,从全国两会到地方两会,再到听证会、“网络大会堂”,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参政议政的局面。
从“人民大会堂”到“网络大会堂” 自1959年建成,北京人民大会堂即成为人民行使权利、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和象征。两会开闭幕式、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答记者问、代表委员讨论等等,更是让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今年两会,5000余名代表委员在这里讨论房价、医改、教育公平等事关民众“幸福与尊严”的话题。3月5日,温总理在这里作政府工作报告,赢得30多次掌声,其中涉及民生内容的掌声达10多次。人民大会堂是代表委员传达民声的舞台。
而大会堂外,近年来,举办各种场所的听证会逐渐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从房屋拆迁到水价调整,再到出租车换型等等,各地政府越来越多地举办听证会,让民众意见参与政府决策。2009年下半年,广州市番禺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项目受到周边地区群众的广泛关注,当地政府部门为此多次召开听证会,最终因70%以上民众反对,政府决定尊重民意,停止修建。此外,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仅去年一年即举行行政决策听证会230余次,为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做出了努力。评论认为,通过听证会,有利于实现民意和政府的双赢。
网络也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空间。以两会期间为例,从人民网、新华网等进行的两会热词调查,到“2010我有问题问总理”、“我向总理报民生”等网络栏目,再到代表委员博客、微博,网民通过投票、发帖、留言等途径,向媒体及代表委员反映问题、表达愿望,并留下赞扬或批评。如人民网一网友在政协委员詹国枢的人民微博上留言说:“感觉今年与去年大不同,委员们交流比较务实,而且一些地方官员真是有股使不完的劲。”不少网友的建议建言,还被代表委员写进议案提案,带进人民大会堂,会内会外良性互动。鉴于此,不少媒体将网络称为“网络大会堂”。现在,国家领导人不仅重视代表委员的建议建言,还越来越多地倾听通过网络反映上来的基层声音。近年来,胡主席、温总理一直在关注网络,并曾接受网络访问,网上回答民众提问。
2010两会发布台
2010两会热点关注
两会高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