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州市区已无原生植被 城市化危害自然生态(图)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2010年05月27日00:47
湿地生态

   专题策划 余永坚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项仙娥 专题图片由南沙湿地游览处提供(署名除外)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从北往南,广州的地势由高走低,从北部的山地,再到增城、花都的农田,再到市区,然后到南沙的湿地,逐步过渡。专家认为,广州“山、城、田、海”并存,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广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轰隆隆的推土机将山地推平,让良田化作水泥地,在此过程中不少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动植物家园被毁,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过度开发,资源掠夺无一不危害着已经非常脆弱的自然生态。

  在广州,人类活动也使得动植物物种多样性遭受极大的破坏。在中心市区早已没有了原生植被,而原本以水田和绿地著称的增城和花都近年来也随着房地产的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严峻的考验,导致鹭鸟迁徙、秧鸡遭殃。

  忧

  广州森林分布不均 北多南少

  白云山、越秀山、帽峰山……在广州,这些山地不仅起到调节市区空气,改善市区环境的功能,还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是广州不可多得的“绿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专家介绍,虽然广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高于中国18%的整体水平,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州市城市森林现状并不乐观。

  广州城市森林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东西更少”的格局,北部从化和增城两区的森林面积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2/3,而东部和南部的森林合计仅为北部的2.4%,且大部分为残次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已无原生植被。

  华南植物园专家王瑞江等最新研究发现,因为农田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道路等交互切割,导致广州北部山地的森林植被片段化、条块化现象严重,各森林之间缺乏足够的生态廊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碎化,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网络系统,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为此专家建议利用乡土树种,在广州市东、南、西三个方向大力开展森林恢复生态工程建设,减少森林分布严重不均衡格局。此外专家还建议在北部地区重视森林公园和保护区之间生态廊道的建设,减少森林片段化产生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入侵,白云山原生态植物“饿死”

  科技进步,地球成村,各大陆板块的动物植物们也漂洋过海搞起了“移民”,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生物正悄悄地在我们身边落地生根,这些外来物种没有天敌,很快反客为主,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资源,造成“入侵性”破坏,这就是世界三大难题之一——生物入侵。

  根据2009年的最新统计,广东已经发现97种入侵植物,广州市最多,有73种。这其中还包括了5种极其野蛮的入侵种——薇甘菊、三裂叶蟛蜞菊、银合欢、水葫芦和马缨丹——它们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最有害外来入侵物种百强”,目前已经在广州处处开花。

  在白云山,势力最大的入侵植物要算五爪金龙了。每到夏天,白云山横枝岗地段、山上的鸣春谷、摩星岭和明珠楼等景区内许多地点都可见到一朵朵紫色的花爬上了树顶,指状叶片铺盖了整个树顶,把乔灌木遮盖得严严实实。这就是名字很威风的五爪金龙。

  华南植物园专家王瑞江在今年4月发表的《广州陆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中发现,当初是为了绿化荒山引进的五爪金龙,如今在白云山的能仁寺、龙虎岗等10个地段灾害严重,覆盖40多万平方米。山庄旅舍和白云晚望东侧两处地段,就因五爪金龙的大面积蔓延造成少量乔木和灌木枯死。五爪金龙原产美洲,喜好生长在阳光充足、水源丰富的地段,特别是污水排放口周边,生命力极强。

  白云山管理方曾投入2500人次清理严重地段的有害植物,80%的五爪金龙被清理,外运藤本垃圾约36车。“现在每年都在定期清理,平时很多义工组织也到白云山清理,情况好了很多。”王瑞江说。

  珍稀植物遭盗采 伯乐树已难寻

  记者了解到,广州的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仅国家保护植物就有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级保护植物16种。此外,广州地区分布的30种植物和所有兰科植物也被建议列为广州地区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但一个严酷的事实是,不少具有经济价值的稀有植物由于人类的过度采挖如今已难觅踪影。

  华南植物园王瑞江等专家发现,广州市惟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由于其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片段化严重,自然更新能力较差,广州境内仅在从化大岭山、三角山、流溪河三桠塘以及增城大封门林场发现有零星分布的小种群,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砍伐或采集等人为的影响。

  同样濒临灭绝的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土沉香。土沉香为重要的药用和纤维植物,由于近年来受到毁灭性的砍伐,现存数量已很少,仅在花都王子山、从化神岗大坳村及萝岗区的几个风水林(偏远村落附近保留的原生森林)中有少量发现。

  房地产侵占农田 增城花都鹭鸟消失

  在植物遭受危机的同时,依赖于山林田野栖息的动物因为城市化进程,物种多样性同样受到极大的破坏。

  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吴慧健指出,广州乃至整个广东受保护的区域有恢复的趋势,但是没有保护的地方生物多样性存在衰退的趋势,尤其是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衰退的现象非常明显。

  因为城市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农田以及农田周边的小山地就此消失。“房地产侵占农田,导致野鸡、秧鸡等物种逃离消失。”

  在以水田为主的增城和花都,曾经每年四五月份都会吸引大批鹭鸟,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人们再也难以在这里寻觅到鹭鸟的身影。

  在肇庆,曾经有一片芡实林,它吸引了以芡实为食物的水雉栖息,数量多达一千多只,后来芡实林改为鱼塘,令这里的水雉全部消失。

  喜

  年轻人外出打工 帽峰山野猪增加

  不少山区的年轻人到外面打工,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专家吴慧健认为,原本作为打猎主体的年轻人外出显然降低了人类对山林的压力,这种生态自动移民现象,对生态保护是有益的。“不可否认,这是城市化进程好的一面。”

  在白云山和帽峰山,专家欣喜地发现,近年来山里的野猪和鸟类有逐步增加的迹象。专家认为,狩猎的人少了,砍树的人也少了,这是一些生物得以增多的原因。

  白云湖海珠湖或吸引水鸟落户

  今年白云湖和海珠湖开挖,一方面起到城市排水泄洪的作用,同时还给市民带来休闲娱乐的去处,随着工程一天天进行,市民对此颇为期待。

  海珠湖选址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部,位于有“南肺”之称的万亩果树保护区附近,果树密布。为此,海珠湖的建设,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以“肺”换“肾”。而素有广州“西湖”美誉的白云湖湖区,开挖面积中,水面面积为933.12亩,同时岛屿面积达到了87.29亩,湖岸面积也有473.82亩。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湿地专家彭逸生认为,广州现有的湿地较少,除了南沙湿地公园,市区再难以找到可以给鸟儿提供觅食栖息的湿地,白云湖和海珠湖的开挖无疑对这些鸟类来讲是一个新的选择。

  彭逸生建议在让两湖起到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让这些浅水湖泊成为鸟类的生存环境,有意识地营造环境来招鸟,让白云湖和海珠湖成为广州大城市里鸟儿的“安全岛”。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特约报道。

  南沙湿地 红树林成十万鸟儿栖息地

  在广州最南端出海口的珠江西岸,有一片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的人工红树林湿地——南沙湿地。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南沙湿地已成为珠三角鸟类的天堂。在那里常年生活着一万多只各种鸟儿,而到每年冬季从北方各地前来过冬的候鸟更多达10万只以上,成为广州鸟类最密集的地方。不少候鸟因留恋那里的环境,甚至留在这里生根落户,成为“留鸟”。

  近日,记者就走进南沙湿地,探寻广州地区这块难得的鸟类天堂,了解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心得。

  红树林是鸟儿的天堂

  周一下午,记者跟随南沙湿地游览区的工作人员,从观鸟台出发,坐船沿着河涌一路深入南沙湿地核心保护区。

  小船一路经过湿地内的鸟类觅食区、莲花区,路过芦苇荡,然后进入了被称为水鸟“寝室”的茂密红树林区。在这里,秋茄、海莲、无瓣海桑等红树林树木有五六米之高,茂密的树林里栖息着成千上万的鸟儿。

  工作人员介绍,候鸟来时,这里万鸟齐飞,十分壮观。因为不是候鸟栖息季节,记者并没有机会一睹这种场景。此时宁静的湿地区内是不绝于耳的虫鸣鸟叫声,因为控制游客人数,这里并没有其他游览区的喧嚣。

  在偌大一片供鸟类觅食的浅水滩上,记者看到这里星星点点分布着一些鸟儿,有些一动不动等待着鱼虾送上门来。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片人工打造的浅水滩里,给鸟类提供了鱼虾、田螺、藻类等各种食物,被称为湿地里鸟类的“饭堂”。

  一进入红树林区,一只灰色的鸟儿便从河涌边惊起,张开翅膀扑棱飞向另一片林子。南沙湿地游览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南沙湿地里最为常见的一种留鸟——夜鹭。

  船行之间,一只灰黑的类似麻雀的小鸟扑棱到水面,继而像打入水中的瓦片一样在水面滑行,步态轻盈快活。小鸊鹈又被称为“水上漂”。

  如果说小鸊鹈的“欢迎”让大家莞尔一笑,那么后面看到的众多水鸟则让大家惊奇了。

  随着小船驶入一片鸟儿最为集中的红树林区,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鸟儿出现在记者眼中。在这个并非候鸟聚集的季节,拥有如此多的鸟儿让南沙湿地游览区的工作人员颇感自豪。

  在南沙湿地开了12年船的员工老陈对于湿地区里每一条河道边的水鸟都十分熟悉。一路上,老陈兴奋地向大家介绍一个个挂在红树林上的鸟巢。就在一棵靠近水边的树枝里,一只被老陈称为“黄鹤仔”的鸟儿(学名黄斑苇形)的鸟儿正匍匐在它的巢穴中,好奇地望着这些陌生的访客。

  老陈说,十多年前这里的红树林才像秧苗一样大,当时这里最多的鸟类只有红嘴鸥,而如今这里的红树林已经十分茂密,来此落户的鸟儿也越来越多。“候鸟多的时候,它们飞翔时翅膀会带来一阵风。”

  生态优良 东方白鹳落户

  优良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鸟类落户南沙湿地。近年来,南沙湿地还不时发现珍稀鸟类。2007年底,在湿地内还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这也是广州地区最新发现的新鸟种。这一在全世界发现数量仅为几百只的鸟类让大家高兴不已,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观鸟爱好者前来一睹东方白鹳的风采。

  “在东方白鹳之前,南沙湿地最为珍稀的鸟类是黑脸琵鹭。”南沙湿地游览区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据悉,过去黑脸琵鹭多数在台湾地区台南市的曾文溪口过冬,但近年来逐年减少。由于珠江口的湿地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南沙湿地就成了它们新的家。每年中秋时节,它们都会带着刚长大的孩子经过数千公里长途跋涉,飞到南沙湿地来,开始一年中长达6个月的过冬生活。

  南沙湿地游览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南沙湿地活动的鸟类主要以冬候鸟为主,约占总数的74%,而留鸟部分也占到24%,此外还有4%属于迁徙途中在此短暂停留的“旅鸟”。经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鉴定,在高峰期南沙湿地鸟类数量超过10万只。

  据介绍,2008年南沙湿地统计发现的鸟类种类为121种,而去年年底这一数字已增加到141种。长期关注南沙湿地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湿地专家彭逸生研究发现,近年来到南沙湿地过冬的候鸟数量的确在明显增加。

  彭逸生认为,这种趋势体现了南沙湿地优质的环境受到鸟类青睐。

  湿地二期加紧开发

  据了解,现在开放的南沙湿地公园为一期,共有3400多亩湿地,而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二期。湿地二期面积将达到5600多亩,除了像一期那样营造湿地环境吸引鸟类之外,还将增加科普展览等设施,将其打造成集休闲和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南沙湿地的经验

  种招鸟树吸引鸟儿

  南沙湿地是一个人工湿地,这里的植物都是人工种植的。自从1998年南沙有意识地将这片土地保护起来后,十多年来种植了大批招鸟树种,为鸟儿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据工作人员介绍,除了种植供鸟类栖息觅食的红树林,湿地里还引种了各种浆果类植物,为吃浆果的鸟类提供足够的食物。

  日限入园500人

  南沙湿地自建设之初起,一直采取以鸟为本的保护措施。围垦开发公司将鸟类栖息地的红树林深处定为核心区,确保鸟儿不受人为因素干扰。湿地游览区正式对公众开放以后,也坚持环保和生态优先,游客进园必须事先网上预约订票,每天入园游客人数严格控制在500人以内。其中,坐游览区电瓶船进入红树林景区近距离看鸟的游客,每天最多只有180人。

  与此同时,为减少噪音,所有机动车辆都被严格禁止进入湿地游览区,游人进出只能选择步行、乘坐电瓶车或电瓶船。景区内很多地方还都挂牌提示游客,在观鸟时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惊吓”到它们。

(责任编辑:news3)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