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年端午节 > 端午节消息

海峡两岸学者论屈原:少些故里之争多些精神传承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6月18日13:19
  6月17日上午,由国台办、湖北省政府主办的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在宜昌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6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屈原文化精神与端午文化习俗。自2009年9月30日 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这是海峡两岸首次就屈原文化开展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尽管台湾与大陆学者研究角度各有不同,但共同的观点是,对历史文化名人和中华传统文化,应少些“故里之争”等等商业化的炒作和利用,多些精神实质的研究与传承。特别是屈原与端午文化传承,当创造范例。

  美美与共,端午“申遗”才获成功

  实际上,端午节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研究员黄莹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学说归纳为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夏至说、恶日说、龙图腾祭祀说、祭天祈年说、祈求生育说。

  端午节的习俗,各地也同中有异,除了龙舟竞渡和食粽,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还有临江祭祀、屈原庙会和女儿回娘家等特色习俗;而在屈原投江地湖南汨罗,则有划干龙船、喝姜盐豆子茶和集历史传奇、戏剧艺术、杂技竞技于一体的“长乐故事会”等习俗;在湖北黄石西塞山,则有“神州会”大型民俗活动,包括“四月八、收禁、授像、点光、布神、游龙、唱太戏、偷炉灰、偷童鞋、打耙会、交接酒”等等数十个相对完整的习俗。在以纪念伍子胥为端午起源的苏州,则有喝雄黄酒、配挂香囊、探采百草、悬挂菖蒲等习俗。

  另外,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副教授苏慧霜介绍,在台北和台南,盛行以屈原为水仙的信仰。台北屈原宫是台湾数万座寺庙中唯一以屈原神像为主神的寺庙,也是台北市龙舟赛发祥地。每逢端午,附近乡亲都会全体动员,参加郑重庄严的祭典,以及献江、谢江仪和龙船竞渡。而台湾南部的台南、笨港、澎湖有“水仙宫”三座,屈原处于配祭地位,屈原被民间认为是水仙“一帝二王二大夫”之一,可保渔民出海平安。其中“一帝”是指是禹帝(大禹),二大夫则指伍员(伍子胥)和屈大夫(屈原)。

  2005年,在闻知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非遗”成功后,这些地方都曾掀起“申遗”的热潮。是“各自为战”,还是合作共赢?为了“成功机会更大”。湖南汨罗市首先打破地域藩篱,提出三省四地“打包”联合申遗。2008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这次以“中国端午节”的名称申遗,是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

  对待传统文化和与各地有关的文化名人,各地不仅要“各美其美”,更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中国端午申遗成功的最大启示。

  然而,2010年,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某地又掀起了“屈原故里”之争。

  故里之争,不应“弃文从商”

  为什么各种名人“故里之争”此起彼伏,却难有定论?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罗运环说:“之所以有可争的地方,是因为如炎帝、老子等历史人物的出生地都以传说为主,缺乏其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另一方面,名胜古迹是随后人迁徙的。例如,屈原,大多数人认同屈原生于秭归,秭归百姓也以屈原祠为重要佐证。但秭归到底在哪里?比如当代,秭归刚刚为三峡工程让路,进行了整体搬迁,今年端午开放的屈原祠也是异地重建的。很显然,历史人物的后人搬到哪,哪里就被认为是他的故乡。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关于历史人物的出生地,就有了多种说法。”因此,他认为,在学术讨论之外,所谓的“故里之争”并无太大价值。纪念历史名人、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传承其精神内核,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或借名人之“名”,行商业经济之“实”。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保护传统文化的进步是很显著的。在台湾,端午节跟中秋、清明节都是法定的假日,我很高兴地了解到,近3年来,在大陆,这三个节日也变成了法定节假日,可见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端午节申遗能够成功,也表示国际对我们的认可,我们应该把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然而,近年来多次往返海峡两岸的余光中也警示道:“很多地方都有一个说法: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有时,经济发展对文化的提倡、传播是一大帮助,不过二者也要配合得恰到好处,否则就会沦为商业主义。”

  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孟修祥教授说:“当人们不再把"繁荣经济"当作目的,不再以"文化搭台"而将"文化"作为经济的垫脚石之时,或许就是包括端午节在内的我们许多民族传统节日还归其本应有的生命形态之时。”

  文化传承,重“形”更应重“神”

  在众多学者眼中,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后最大的的问题不是弄清屈原故里究竟在哪,端午节到底起源于什么,而是如何传承、保护有可能衰落的端午文化,和被青年一代日益淡化的屈原精神。

  罗运环教授说:“和所有节日一样,端午节也存在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个方面,有形文化主要指赛龙舟、吃粽子,而无形文化,指弘扬屈原精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毛庆认为,在中国儒、道、屈三种传统文化中,一个是统治阶级的选择(儒),一个是知识分子的选择(道),而只有屈原文化,是人民的选择,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毛庆说:“屈原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忧患意识,三是对真理、对正直、高洁人格极端追求的精神。在当代,弘扬屈原精神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节日的衰落,是因为人们,尤其是现代的青少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韩静说。台湾学者谭家化也表示:“我们要加强青少年的历史及爱国教育,除了要恢复美好的教材之外,更要把历史上伟大人物,如屈原,制作出可供演绎的通俗传略,让学子与历史人物近身相亲,以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道德及爱国情操。在此端午佳节时,我们要广为宣传屈原事迹,纪念屈原,让爱国思想慢慢深植于学子心中,如此中华民族才能永存于世。”

  台湾学者苏慧霜说:“诚然,现代商业社会保存传统文化很难。因此我们更要在节庆活动中加入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文化自觉的根与商业社会对抗。”

  毛庆教授建议:“在端午节,全国各地可以组织青少年举行屈原作品朗诵比赛等活动,让青少年直接亲近经典,从屈原本人的文字中去感受屈原,理解他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提升古典文学素养。”

  韩静建议,政府可以邀请民俗工作者,编写通俗易懂的普及型书籍,让更多的人自觉了解和保护多样化的端午民俗。

  罗运环教授说,中国端午节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文化节日,因此各地应做好端午节的内容提升,在确定一个中心的基础上,保存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而深化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民间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才是当务之急。

  对于传统文化,除了“故里”之争,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责任编辑:刘士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