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大学生入校第一课扫厕所”引争议:吃苦是幸事?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13日09:00
  “大学生入校第一课——“扫厕所”,表现好的还能获得个人加分。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这一创新备受关注,校方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其初衷意在培养90后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但学生和高校老师则是有赞有弹,比如有高校教师认为,学校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如何吃苦、用什么手段达到吃苦的目的,可以商榷。大学生吃苦也要上档次,吃苦也可以是复杂的,即吃苦的同时能学到技能、领悟道理。”

  支持

  教育学生吃苦是幸事

  现在不少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承受能力也差。毕业之后找工作,也总是挑三拣四。心比天高,手比地低。以如此心态去工作,即便能找到工作,恐怕也很难将工作做好。我的一位亲戚,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我将其联系到我同学开的一家企业里去工作。因为我的关系,企业答应他,先到基层实习四个月,然后坐办公室。实习是为了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这样以后可以指导别人。当然,这四个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可我这位亲戚在工作一个月之后,承受不了辛苦,不干了。至今还在家里“啃老”。我想,如果他在大学里能够被安排扫扫厕所,或许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让大学生吃苦,当然不是扫扫厕所那么简单,应该有的放矢,吃苦也应该提升档次。比如,可以帮厨,顺便学会家务劳动。可以野营拉练,增进相互了解,了解风土人情。可以帮图书馆搬书,顺便学会图书分类;可以去车间、去农村、去社区,既吃苦,又了解社会。当大学生在学校里就吃过苦,已学会吃苦,那么,他们的心理上就已经为“吃苦”留足了空间。就能够勇敢而又坚强地去面对难以预料的困难。社会是个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底子却还是在学校里打造的。学校教育学生吃苦,教育好学生能够吃苦,这对于学生,对于社会来说,都是幸事。

  观察

  不能蔑视体力劳动

  当代大学生体力劳动的数量和强度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已经不是简单的爱好、兴趣、习惯问题,而是一个异常严峻的社会话题。就在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广州一些家长带孩子参加拓展训练,很多上学的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不少大学生连衣服都不会洗。

  当身体长时间处于松懈懒散状态,就如同钢铁生锈一样,禁不起半点风吹日晒。就在新学期伊始,湖北接连出现大学生军训猝死的悲剧,而贵州一高校军训半小时站晕40多名学生,数字更有说服力:湖北大学对该校2005级、2006级、2007级学生体质检测的结果显示,健康标准合格率分别为85.65%、83.75%、74.85%。更加遗憾和发人深思的是,面对舆情质疑,不少大学生还振振有词:哪家单位面试,让你扫地、蒸鱼。

  青少年对体力劳动的轻视甚至蔑视,不但折射了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世俗和功利,也体现出某些教育方针的偏差和弊端。在一些教育者眼中,扫厕所就是低端、低等甚至下贱的劳动,应该由那些没有文化的群体去做,这是何等的傲慢和偏见。而一些学生捂着鼻子,牢骚满腹,恰恰彰显一种根深蒂固的脑力劳动优越感。假如每一位青少年都如此,势必造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社会评价不公的加剧,这对于旨在创造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而言,是一种巨大的阻力和障碍。实质上,扫厕所,行为本身依然高尚和光荣,从业人员理应受到社会尊重甚至厚待。试想一下,假如一个城市没有扫厕所的劳动群体,那城市魅力将陷入何等尴尬和被动。

  鉴于此,无论哪一级教育机构,强制青少年体验一些体能劳动,只要不超越他们的体能极限,或带有任何色彩的体罚性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都有利无害。具体而言,入校第一课扫厕所,未尝不可。

  反对

  能学到什么知识

  让大学新生扫厕所就能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该学校的老师说什么“我们希望通过体验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底层的劳动者。教会他们要有"平等的人权意识",不要觉得有钱就超出一切”。“三B类院校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优越,从小娇生惯养的他们,时尚消费品可谓应有尽有,消费水平甚至超过大学老师,有学生开学时曾把小车开进学校,被老师劝了回去。如何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需要体验性教育。”

  这是什么逻辑?家里有钱就等于娇生惯养?家里有钱就不知道尊重别人?而既然他们娇生惯养,家里边还比较有钱,还用担心“这些孩子毕业后很可能到企业一线去工作,没有吃苦精神怎么行”吗?

  如今娇生惯养的孩子并不少见,部分学生也可能会有“非平等的人权意识”。但家长们出大笔的学费把孩子送到大学是去学知识去了,但扫厕所 能学到什么知识?

  让大学新生扫厕所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在大学生不会或者不愿干的事情多了去了。学校是不是应该搞个工地,让这些学生像农民工一样在太阳底下去建房子呢?是不是应该安排学生自己下厨做饭呢?这些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方面的作用是不是更大呢?歇了吧,做点对得起那高高在上的学费的事情行不行? (刘兵)

  评判

  缺的是认真精神

  军训往往是大学生们开始大学生活的第一课,扫马路、拔草等活动也常常被采用,像南洋理工这样把“扫厕所”作为大学生入校第一课的确实不多见,也算一项创举。但是,反观这些活动的效果,却颇让人失望——很多学生找各种理由逃避参加这些活动,或者敷衍了事。

  我们的教育往往热衷于强调大而风光的东西,比如,要求学生们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果说长大了想当科学家、宇航员,就会受到表扬;如果说长大了想做邮递员、货车司机,就会被看不起。这种看重想法重过实践的环境,使年轻人变得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愿做,更不肯认真去做。

  缺乏认真精神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就是,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在困难面前很容易丧失信心知难而退,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所以,家长、老师们更该忧心忡忡的不是年轻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是他们普遍缺乏“认真”精神。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可是,同样是菜根,不同的人嚼出的味道也不一样。有的人嚼嚼就吐掉了,表面上也算吃了一把苦,可实际上对“苦”形不成任何直观的体验,更不要说对心灵有所触动进而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产生促进作用了。只有认认真真嚼菜根的人,才能体会出什么是“苦”,而他在其中体验到的也不仅仅是“苦”,更是认真做事的态度。世上的事最怕“认真”二字,连嚼菜根、刷厕所之类的小事都能认认真真做好的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做好大事。认真精神的培养并不需要借助嚼菜根、刷厕所之类的形式来完成,在做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任何事情时,都可以进行,这既需要家长、老师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年轻人的自我努力——毕竟,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张楠之)

  不解

  有啥好争议的?

  打扫厕所之类的脏活、累活、下等活,早已为大学生们不屑,这是很危险的一种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养尊处优,遇到事情依赖心理很重,稍觉得事不关己,便远远避之。其实,真正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业务突出,其他方面同样不会落后。大学生连打扫厕所都不愿意,甚至不会,干其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又会有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说,对于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让新入学的大学生打扫厕所的做法,各方实在没必要质疑和争议,反而应予肯定,并鼓励其他高校效仿。(万阕歌) (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