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深圳大学去行政化人事改革:再无处级科级干部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晚报
2010年10月23日14:29
深圳大学的正高级职称人员接过校方聘书。深圳晚报记者 汪阳 摄
深圳大学的正高级职称人员接过校方聘书。深圳晚报记者 汪阳 摄

  深圳晚报记者 傅欣彦

  昨天,深圳大学举行聘任仪式,349名教授等人员依次从校长章必功手中接过了聘书。聘书的发放,标志着该校历时达5年的人事制度改革划上了阶段性的句号,正式“扬帆起航”。

  作为我国教育改革语境下的首起大学改革,深大的这场人事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也被广泛评论。有人说,深大的改革尝试就是一杯温吞水,半开未开,不温不火,换汤不换药,没有解决高等教育深层次的矛盾和实质性的问题。也有人说,这一改革是“温水煮青蛙”,看似平静,波澜不大,但暗中着力,一段时间后必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不管眼下如何评说,在举国上下高呼“教育去行政化”“校长摘官帽”之时,深大无疑担起了为整个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历史使命,其改革成功与否无疑都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

  改革内容:

  淡化行政管理,强化学术权威

  根据《深圳大学人事改革方案》和15个配套文件,深大设置了教师、技术、管理三大岗位类别,对全体教职员工依岗聘任、分类管理。为此,学校成立了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聘任委员会和人事争议协调委员会。全校2415位教职员工中,除校领导和师范学院正职领导11位处级以上干部外,全校应签订聘约2404人。其中,教师1388人,占57.74%;技术人员477人,占19.84%;管理人员539人,占22.42%。签约补聘和已签约人数合计2400人,占应签约人数的99.83%。

  该校人事改革的策略是渐进改革。在老制度的背景下起步,凭借老制度积累的基础,向新制度逐步过渡,直至完全实行新制度。学校采取依靠教职员工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做法。现有人员和新聘人员之间,只是进校形式的不同,辞退程序的快慢,而在岗待遇完全一样,同岗同酬。现有人员首次签约采取全员受聘的办法,确保改革的平稳过渡。新聘人员实行多渠道、多途径:高端或高职称人才进校,可走特聘通道,也可走长聘通道,还可以直接进入管理通道;一般人员可走人事代理通道进来,走岗位晋升通道留下。

  该校人事改革的目的是打破“铁饭碗”,建立教师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今后,教职工的薪酬、晋升将和他们的教学、工作成绩挂钩。

  该校人事改革的亮点是淡化行政管理,强化学术权威,发挥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通过逐步减少校级管理岗位,行政部门处级干部与政府处级脱钩并设为三、四级管理岗位;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副院长等设为教师岗位;教学辅助单位行政主管设为技术岗位等办法,逐步达到去行政化,去官本位。也就是说,目前轰轰烈烈的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喊已经在深大得到初步推动。

  校方观点:

  改革不能“过猛下药”

  事实上,从2005年江潭瑜出任深大党委书记、章必功出任深大校长时,该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便开始酝酿。在2005年的校长工作报告中,深大首次提出了人事改革的课题;在2006年学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深大全面部署了人事改革的任务。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机遇,使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高教改革与他们的工作休戚相关。而作为深圳大学高教改革路程破冰之旅的舵手,针对这场改革,他们都给出了形象的描述。

  深大党委书记江潭瑜:改革不采取“卧倒式休克疗法”

  人事管理制度是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核心。我们进行的人事改革,着眼点就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人事分配体制机制,包括人才评价、培养、选拔、交流、激励和保障等机制,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能够各居其位、各尽其才,迸发出动力与活力。人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秉持现代大学理念,紧紧依靠全校教职员工,坚持可持续发展。所以,我校的人事改革不采取“卧倒式休克疗法”。而是逐步建立起适应学校发展的人事管理、分配的体制机制,为学校的全面改革、探索并践行现代大学制度破冰开路。

  深大校长章必功:改革是“普通开水”

  深圳大学这次人事制度改革是“普通开水”。而此前有大学改革因下药过猛而流产,或者力度太小形同虚设的情况,我称其为“辣椒水”和“温吞水”。此次改革有妥协之处,那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指导方针。方案打破了教职工的“铁饭碗”,实行全员聘任。但具体操作是“新老有别”:对于“老人”来说,如果3年后他们无法完成合约任务,将面临降级低聘或者调岗的惩罚。但对于改革之后进来的“新人”,则是“非升即走”:合约期结束时,若未能通过学校的考评,学校有权解除合同。

  另类声音

  改革带来三个疑问

  记者从昨天的聘任仪式上获悉,深大这次人事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全校应签订聘约的教职员工共2404人,未提出聘任申请的仅有4人,改革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作为素来追求人格独立和学术自由的高校教师群体,还是传出一些质疑。

  疑问1:管理人员对外该叫什么?

  目前,深大行政部门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已经与政府的行政级别脱钩,设为三至八级管理岗位。也就是说,深大再没有处级、科级干部了,取而代之的,是三级、四级、五级职员等称呼。这种“去行政化”的尝试很好。但校方有没有想过:在校内改掉干部称呼容易,大不了直呼其名,或叫“张三级”、“李四级”。可到校外办事怎么称呼呢?递上去的名片该怎么写头衔呢?是否还得用约定俗成的方式,称为“张处长”、“李主任”?要知道,大学不会与世隔绝,人们头脑中还存在级别观念;再说,校外人士也未必清楚深大的级别划分。

  疑问2:与行政脱钩的学院院长

  还有没有话事权?

  深大现有25个学院,改革明确将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副院长设为教师岗位。目的是逐步达到去行政化,去官本位,打破行政、教学“双肩挑”的弊端。应该说这种初衷很好。但是,学院的事情最终还不是院长说了算?也就是说,院长虽然没有官衔了,可是权力还在。与没担任院长的教师相比,院长作为管理人员,在学院的诸多人、财、物事务上,如教学安排、教师考评、经费使用等环节中,绝对具备话事权。从学校“规定院长、副院长都是教师岗位,不是官”分析,这与之前的“双肩挑”并无不同,也就是说,院长、副院长等虽然不叫行政干部了,但还是主导教育与学术资源配置。

  疑问3:校领导这个真空地带

  何时触及?

  深大此次改革,只是对处级及处级以下干部“动刀”,而位居处级以上的校领导却没动,没有取消行政级别。那么,人事改革何时才能触及到校领导这个真空地带?学校处级以上干部,包括书记、校长是否也该“去官化”,“去行政化”?

  教师说法

  影响虽不大但感觉有压力

  对于人事制度改革,被聘任为计算机系教授的杨烜坦言“有压力”。在昨天的聘任仪式现场,接过聘书的杨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认为,以前的考核虽然也有指标,但主要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就行了,但现在实行的合约考核有具体的量化,包括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基本工作量就明确规定为每周10~12学时,其中教学基本工作量为每周8学时,课堂教学基本工作量每周4学时。另外,所有教师每学年至少承担一门本科课堂教学工作。

  光电学院的曾鹏举教授则认为,人事制度改革对大多数老师影响不大,“因为现在合约考核所规定的工作量,与之前大家的工作量差不多。”肖俊副教授也认为,感觉对自己的影响不大,“面临直接压力的,应该是极少数以前混过来的教师。现在引进考核、激励制度,如果他们不努力,是混不下去的。”肖俊还认为,过去教授是铁饭碗,没有错误就可以一直呆下去,现在不一样了,教师当然会有压力。 

(责任编辑:news6)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