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11个普通家庭的账本“经济史”:算计不到要受穷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01月11日01:36

  “我记的不是账,而是孩子的成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

  孙盛颖

  32岁,大连人,财会工作者。记账6年。

  美术班一年所花费用要2600元,核算成上一堂课的费用就要50元钱,而这个数字,在大连市民孙盛颖女儿雯雯幼小的心里,感觉“并不贵”。

  小孙的工作是出纳,记账对她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所以家里的吃、穿、玩等开支,小孙都有自己的账本,记起来也信手拈来。可是孩子这笔教育账,小孙觉得“不好记”。

  怀孕的时候小孙就想,是不是可以用数字的形式来描述生一个养一个孩子一生需要多少钱,而除去日常的其他费用,教育是笔重要的开支。

  在小孙的记忆里,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相对来说这笔钱很少,也就是买点书买点碟,“一年也就几百块钱这样的。”但是上了幼儿园之后,这笔钱就相对多一些了。“托保费、加餐费,再加上报一些班什么的,一个月就得将近1000元。”小孙告诉记者。而当时,小孙一个月的工资才1000元钱,她甚至在讲故事之余告诉女儿:“你上幼儿园一个月的费用就得1000元,我自己挣的这点钱全给你上幼儿园花了。”

  小孙介绍说,她是26岁那年生的女儿,当时她和丈夫刚刚参加工作,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就4000多,小孙大体计算了一下,孩子的教育投入占到他们工资的20%~30%,她表示,如果超出了这个比例,她自己就会衡量,不会再去增加投入了。

  在教育这本账里,有一笔被提前终止的支出,那是孩子一岁时上早教班的费用。小孙告诉记者,当时早教班一个小时的最低费用是50元。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这个班实在是比较昂贵。

  小孙终止这笔费用的想法是,一个小时50元钱,上得少了没效果,上得多了一个月要800元钱,大大超过了预算。最后小孙一狠心,不念了。当时双方老人想资助他们一部分,但小孙没答应。“我自己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选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班去报就可以了。”为此小孙还提醒其他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意愿给孩子报他感兴趣的,而不是跟风而上,见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学什么。

  在小孙的账本里,女儿4岁、5岁时的教育花费最多,一年要15000元左右。现在,女儿上小学了,小孙也只给她报了周三下午学写字,周五学画画的两个兴趣班。

  目前,小孙夫妻两个人的月工资达到了七八千元,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已经没有多大压力了。“我给她买了一份保险,一年交1.2万元,这样上高中和上大学时,每年就都有一笔钱打入我们的账户。假如那时候我们的工作不是很好,收入不是很高的话,有了这份保险,我心里也就比较踏实了。”小孙说。

  这本教育账,小孙记了6年,最初是因为职业的习惯,现在却是欲罢不能。小孙认为,自己记的不是账,而是孩子的成长,“我会一直记到她上高中上大学,等她将来成人的那天,或是她结婚那天,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她,我要让她感觉到,这十年、二十年来,父母对她的付出,对她的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