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多省冬季旱情严重 > 冬季旱情消息

陕西澄城守着水库喊渴 百眼机井群成摆设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1年02月24日01:42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陕西

  “全县有效灌溉面积是多少?有没有出现人畜饮水问题?”2月21日整个上午,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水务局干事王静都在打电话统计全县干旱情况。

  澄城县在渭北旱塬东北部,十年九旱是基本县情,去年11月份至今,该县降水量仅为5.1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六成以上。加之气温冷暖交加,土壤失墒严重,旱情正不断加深。据该县统计,截至2月21日,全县在田作物面积69.48万亩,受旱面积达44万亩,占63%,其中中旱面积38.2万亩,严重受旱面积5.7万亩。

  该县水务局副局长姬宏楼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尽管有很大的水库,很多村民还是只能看着庄稼受旱。

  两大灌区均难送水

  地处黄河西岸,澄城县的灌溉网络以抽黄和当地石堡川水库两大灌区为主,全县90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42.3万亩,其中抽黄有效灌溉面积16.8万亩,石堡川水库有效灌溉面积19万亩,另有700余处小型水利设施也在灌溉。

  截至21日,全县完成的10.4万亩灌溉面积中,抽黄和石堡川灌溉面积仅为0.4万亩和1.4万亩,小型水利设施灌溉面积8.6万亩,几乎是前两者总和的5倍。

  为何两个骨干灌区的作用微乎其微?澄城县防汛抗旱股股长马荣军介绍,抽黄灌区2月12日开始灌溉,后因抽黄灌区气温低于-3℃,在引水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流凌,导致行水不畅,出现溢渠翻水,设施受损,灌溉只能中断。

  姬宏楼介绍,今年石堡川水库蓄水量3000多万立方米,是去年同期的将近5倍,但配套设施跟不上,只能一面看着水库,一面看着庄稼受旱。基本上,全县的水利设施都在超期服役,带病运转。

  据了解,澄城县的黄河灌区也存在同样问题,由于部分渠道老化失修,损毁严重,提水量仅能达到刚建成时的一半左右。

  相比之下,小型水利建设担当起了冬季抗旱重任。县城南面的魏家斜村虽然地下水水量较小,但由于机井数量比较充足,实现4个机井汇流,随时都能保证灌溉。

  百眼机井群成摆设

  澄城县下辖8镇6乡,地处该县东北的赵庄镇和雷家洼乡属于水库和抽黄灌溉“两不靠”地区,灌溉条件最为困难。

  “今年全村种植冬小麦1000亩左右,目前一半左右面临绝收,如果再有几天不下雨,将可能全部面临绝收。”赵庄镇雷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高聪敏说。

  马荣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这里有条件的农户都采取了碾压、追肥等非工程性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但由于缺乏灌溉系统,这两个乡镇主要还是靠天吃饭。

  其实,赵庄镇一度是有灌溉条件的。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该镇曾集中建设了一大批机井,一度有113口,被澄城县誉为百眼机井群。

  “由于年久失修,这些机井的出水量大幅减少,很多机井还由于水位下降出现了吊空,能保证人畜饮水的需要就不错了。”赵庄镇党委书记何小宁无奈地说。

  水利建设缺乏资金

  除石堡川和抽黄两大灌区外,澄城县还有11座小型水库,担负着县内8.9万亩农田灌溉的重任。

  记者拿到的一份资料显示,由于这些水库修建于特殊年代,受技术条件制约,基本属于“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县里曾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即便如此,它们在抗旱中仍未发挥出先锋作用。

  “以永内水库为例,由于失修出现病险,多年来都不能也不敢蓄水。去年国家投入570万元进行除险加固,目前已可以正常蓄水。但由于提水设备老化,灌区配套设施又跟不上,现有水源很难足额使用。”姬宏楼无奈地说。

  “目前我们的现实是,从大型灌区到各类小水利工程,都面临多年来水利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非水源性抗旱难题。”姬宏楼说,县里财政只能是“保吃饭”,水利建设还是需要国家投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小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或许能有改观。

  同步播报村民账本:在家种地不如出门打工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陕西

  即将进入春天,陕西省正面临50年来第二个大旱之年的考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连续数日在陕西渭北旱区的临渭、大荔、澄城等地实地调查发现,被旱情“袭击”的这些区域,受旱农田的灌溉面积不足,多数农民只能默默祈求“老天开眼”。

  同时,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水利设施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农民对于抗旱的态度变得消极起来,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账本”。

  大荔县韦林镇火留村老村长李自朝望着麦田感慨地说,抗旱是为自己创收,马虎不得。而澄城县交道镇南社村的季会玲则满腹牢骚地告诉记者,“收到通知说,水库的水要到村里来了,但有的人不去修水渠引水,因为很多时候是在赔钱种地。”

  记者深入了解后发现,李、季二人之所以对抗旱态度不同,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投资和收益差别巨大。

  在化肥、播种和收割成本中,两村村民每亩小麦都至少要投入200元,但灌溉成本大相径庭。火留村依靠机井灌溉,不仅基本能保证灌溉时间和灌溉面积,而且每亩灌溉成本仅为电费10元钱。而南社村依靠水库水灌溉,一亩地的灌溉成本将近100元,国家对于冬小麦抗旱每亩10元的灌溉补贴显得杯水车薪。

  灌溉成本低的火留村,小麦亩产能达到800斤上下,但据季会玲介绍,南社村小麦亩产量仅为每年300斤左右。

  一年算下来,李自朝家小麦每亩大约能赚500元,如果是包别人的地种,收入也能有200元/亩,而南社村的村民在年景不好、需要用水库水灌溉时,基本上就是在赔钱种地。

  南社村的张老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村里现在没人包别人的地,包多少赔多少,包地都包给外地人种药材,现在村里很多地都闲着。他还提到,去年夏天,小麦成熟时只有40公分高,收割机都不愿意收,每年到南社村收粮的人也很少,这几年有时候还要自己买粮吃。

  不过,无论是稍显“富裕”的火留村,还是灌溉成本高企的南社村,几乎都看不见年轻人的身影。李自朝算了一笔账:一家4口人种8亩地一年能赚5000元左右,而出去打工一个月至少能赚1000元,每年就是将近1万元的收入。

  张老汉也坦言,这几年年景不好,几乎是用孩子在外面挣的钱来“补贴”自己种地。
(责任编辑:李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