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影响
英国《卫报》分析认为,拉登被击毙的消息必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拉登的死无疑标志着全球范围内的“反恐战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美国的外交政策。许多专家也预测,拉登之死将使全球恐怖主义群龙无首、信心崩溃,甚至被各个击破。但是,这种言论很可能过于乐观。
“9·11”后,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合打击之下,“基地”组织作为一种网络化组织已经被严重摧毁,其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已实现了“去拉登化”、“去中心化”。多年来,拉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对恐怖活动的实质性领导地位早已式微,其在组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领袖角色远高于实际领导角色。
近年来,发生在欧洲的多起重大恐怖袭击都是本土酝酿的恐怖主义,与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并无直接联系。对这些零散和新生的恐怖势力来讲,拉登充其量是个“精神导师”,他的生死对这些极端势力和恐怖组织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即便是对“基地”组织来讲,拉登之死也不会对其运作产生太大影响。海湾研究中心研究员穆哈辛在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采访时说,打死拉登已“毫无意义”,因为拉登早已将其组织化整为零,培训了大批骨干而且各自为政,在中东和北非等地区的“基地”组织分支机构相对独立运转,不再需要他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同时,拉登被击毙并不意味着恐怖主义没有了滋生的土壤,造成恐怖主义的诸多因素也不是一个拉登之死便能被消灭掉的。
全球反恐任务仍然艰巨
只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民族之间的矛盾、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西方国家大举的文化入侵以及民族分裂主义的存在等问题一天得不到有效控制和合理解决,恐怖主义威胁就会长期存在。不可能指望拉登之死这一孤立事件会使国际反恐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球反恐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在未来一个时期,拉登之死不会使美面临反恐压力明显减小,“基地”组织的行动力量以及领导能力也不会因此而削弱,包括“基地”组织在内极端势力和恐怖组织反而很可能会以拉登之死为由在全球发动一场新的系列报复行动,不仅美国家安全将再次面临严重威胁,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地区亲美政权也将面临严峻考验,如巴基斯坦、阿富汗、沙特和也门等国家。巴基斯坦军方和政府否认参与美国击毙拉登的行动。即便如此,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贾尔瑟达一个警察局5月2日下午仍发生了一起路边炸弹袭击事件,造成3名儿童和1名妇女死亡,另有11人受伤,其中大部分是警察。虽然迄今尚无证据表明这起事件与拉登之死有关,但它至少给许多国家敲响了警钟。德国政府已表示将重新实行今年2月撤消的公共安全措施,并且委派专家对国内安全形势进行评估,以便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从长远发展看,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恐怖活动在拉登死后有可能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比如,拉登之死会令其他恐怖组织小心行事,并加快分散化与地区化趋势,以规模更小、结构更加复杂的组织方式来应对国际反恐压力等。美国对外政策及国际问题专家汤姆斯·亨里克森认为,美军此次行动向世界证明美国比10年前打击恐怖行为更有效,但美国也将面临一场新的战争,未来恐怖主义将转变为更不容易被渗透打击的小团体行动,这些小团体的生存能力将更强,危害性也更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基地”组织有可能利用当前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出现的动荡局面进一步发展其势力范围,通过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国家间的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改善其生存环境。一些“基地”组织分支机构的少壮派,如也门“基地”的奥拉基等,可能比拉登更为危险。因为他们在西方呆过多年,熟悉西方事务,同时也掌握更为先进的组织控制和恐怖袭击手段。奥拉基本人要比拉登更加熟悉如何利用网络来策划活动和躲避打击。美国圣诞节未遂劫机案和胡德堡军事基地枪击案背后,都有他的身影。届时,来自中东的三大“基地”组织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和“伊拉克基地组织”)将可能取代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发挥中心作用。对此,大多数国家认为国际反恐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世界各国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
撤军进程更加受到关注
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的初衷和首要任务是抓捕拉登,制止其领导的恐怖活动。在过去近10年中,拉登经常在重要日子通过录影带对外发布信息,但美国政府一直无法追查到他的下落。现在拉登死了,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算是完成了既定任务,奥巴马政府执行撤军计划也就增加了一个新的重要理由。事实上,对于美国来说,不管拉登死与不死,都要想办法从阿富汗撤军,特别是在国内经济困难重重且明年举行大选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没有理由不借此机会结束这场耗费巨大的战争。
当前,美国政府和阿富汗政府都倾向于认为阿富汗问题的解决需要某种形式的政治协议,形势发展可能会迫使塔利班最终选择与政府达成妥协。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5月2日在喀布尔发表讲话,呼吁塔利班放弃使用武力,与“基地”组织决裂,参加阿富汗和平进程。
近十年来,一直有专家担心国际反恐大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而仅靠美国自己的力量无法打赢反恐战争。因为对美国来讲,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妥善处理西方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虽然美国政府不断宣称,反恐与文明、民族、宗教无关,但其对因民族宗教问题产生的文明冲突还是非常重视的。也正因为有这种潜在的担心,奥巴马才会在演讲中一方面强调反恐战争“并非针对伊斯兰”,不会与伊斯兰世界为敌,另一方面极力强调拉登“并非穆斯林领袖,相反,他屠杀了大量的穆斯林。事实上,‘基地’组织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屠杀了许多穆斯林”。
从长远角度看,如果美国真能放弃冷战思维、霸权思想、单边思路,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做出点成绩来,那么拉登之死也许有可能促使奥巴马改变在伊斯兰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运作,加快与伊斯兰世界缓和关系。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副部长)
众说纷纭
报复行动如何防?
《巴西利亚邮报》:尽管美国人为拉登之死兴奋不已,但美反恐部队不得不加倍应对恐怖分子的反击。拉登受到阿拉伯激进分子的热爱,他的死亡在阿拉伯激进分子心里种下新的反美仇恨。“基地”组织的思想意识还活着,与这种思想有关的组织还在活动,因此,反恐斗争将继续下去,更需要各国的合作。
吉勒斯·凯尔肖韦(欧盟反恐协调员):拉登之死只是反恐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从长远来看,“基地”组织核心机构被削弱,“基地”不再具备策划“9·11”袭击事件的能力。但从短期来看,拉登的死亡可能激起来自个人的某些报复行为。巴基斯坦和美国可能成为首选攻击目标,在未来几个星期,大家都应保持警惕。目前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使馆和机构均已加强安保措施。也门、巴基斯坦以及萨赫勒地区仍然是恐怖主义组织的主要据点。欧盟需要对这些地区加大援助力度,帮助当地提高自我安保能力,完善警察、司法制度建设等,以便将恐怖主义威胁消灭在初期。欧盟也必须帮助动乱后的埃及、突尼斯重建警察、安全系统。
肯尼亚《东非人报》:这是对当时遭受恐怖袭击而死亡人们的莫大宽慰,但拉登之死可能导致该地区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索马里反政府武装的报复行动,因此该国已加强戒备。
对立情绪何时消?
马哈茂德(埃及政治团体穆斯林兄弟会二号人物):“9·11”事件后,人们对伊斯兰教有很多误解,认为伊斯兰教融合了恐怖主义。美国也以打击拉登及其“基地”组织为由,向伊斯兰国家发动战争。现在是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的时候了,这并不是因为拉登已死,而是因为美国人本来就不应该占领别国领土。
拉什万(埃及伊斯兰团体研究学者):“基地”组织反对专制政权和美国政策的实践早已失败,像穆斯林兄弟会这样放弃暴力、投身政治舞台的伊斯兰团体则可以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功。
泰国《民族报》:东南亚近年来面临恐怖威胁的严峻挑战。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醒民众高度重视拉登之死有可能引发的恐怖组织报复行动。目前,东南亚受到的恐怖威胁主要是两股势力,一是“基地”在东南亚的组织尚未完全瓦解,二是本土产生的恐怖组织仍在频繁活动,威胁着东南亚的区域安全。拉登之死有可能“刺激”这些恐怖组织加紧行动。拉登有意渲染美国和西方的威胁是新的“十字军东征”,这是他最容易找到的一堵将穆斯林与西方对立的意识形态高墙。现在最重要的是,怎样才能阻止拉登这样的恐怖主义分子在全球穆斯林中传播仇恨情绪。
阿根廷《商业纪事报》:目前阿拉伯世界与美国、西方对立的情绪并没有减弱,甚至在某些地方呈现出扩大蔓延的趋势。中东的社会动荡极有可能使一些人的极端情绪上升,而西方以非和平手段介入,更有可能加剧这种情绪。从利比亚人近日火烧英意大使馆的举动中就不难感受到这一点。希望拉登之死不会使中东人民偏离和平转变的道路。
维塔利·纳乌姆金(俄罗斯中东问题专家):消灭拉登对奥巴马争取总统连任有用,因为其不成功的中东政策一直受到批评,而如今给了他提高支持率的机会。为了实现打击恐怖主义的新成果,奥巴马应该设法改变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立场,最重要的是努力解决巴以冲突,否则这次成功击毙拉登毫无意义。
“基地”组织虚拟化?
法里德·扎卡里亚(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拉登之死对“基地”组织造成毁灭性打击,“基地”组织事实上已被终结。“基地”组织更像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被信念凝结起来的“虚拟组织”,因此拉登之死对“基地”组织打击巨大。
詹姆斯·林赛(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副总裁):由于“基地”组织很久以来就不再是“集中化操作”,各分支相对独立行动,拉登更多地发挥一种象征性的领袖作用,因此拉登之死不会对“基地”组织造成“瘫痪性影响”,其二号头目扎瓦希里仍有能力策划大规模恐怖袭击。拉登虽死,但他作为一种“符号”并没有死,将继续激励其支持者。
安娜利·博塔(南非安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尽管“基地”组织的实际行动已不为拉登所操控,但其所有架构都是建立在相同的意识形态基础上的,他们将继续按照拉登的观念行事,而且会更加有恃无恐,因为他们想让拉登的“遗产”变得更为强大。
乌干达《观察家报》:拉登之死是全球反恐战争的一个历史性时刻,但这并不会使本国安全形势有太大改观。
毛尔托尼·亚诺什(欧盟轮值主席国匈牙利外长):现在要做的是观察一些处在变动中国家的反应,观察这些国家是选择走极端主义的道路还是温和派道路。虽然人类文明最大的敌人不复存在,但我们应对新的形势有所准备。
十年战事到尽头?
弗朗索瓦·海斯伯格(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特别顾问):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战略上看,介入阿富汗事务起初是为了拉登。随着拉登死去,将很难界定北约在当地军事存在的正当性,更不用说战场形势了。拉登之死对欧洲来说恰好是撤出阿富汗的好时机。
詹姆斯·林赛:拉登住所距离伊斯兰堡如此之近的事实,无疑令美巴关系面临考验,而拉登之死使奥巴马从阿富汗撤军有了更多的“合法性”。
马克斯·布特(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拉登之死虽然对阿富汗塔利班武装造成重大的心理和财源上的打击,但对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哈卡尼网络”等组织影响甚微,因此在阿富汗继续全面的反恐行动仍至关重要,以避免其重新沦为恐怖主义活动的策源地。
法新社:自2001年美国为首的北约联军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有14万欧洲军团参与其中,欧洲已经疲惫不堪。拉登的死亡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从阿富汗撤军需要一个“由头”,但欧洲国家眼下仍面临极端主义分子渗透的风险。
黑格(英国外交大臣):现在就下结论说我们突然解决了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不对的。“基地”组织仍然活跃,其头目死亡并不意味着该组织活动的终结。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会异常困难,但必须坚持下去。
马克东·巴伯尔(巴基斯坦《每日时报》总编):拉登之死从长远来讲对世界、对巴基斯坦都是好事,这也是多数巴基斯坦人的看法。“9·11”事件后,巴基斯坦加入到反恐战争中。此后,因遭恐怖袭击所致的人员伤亡超过了北约在阿富汗伤亡人数的总和,安全环境恶化使巴基斯坦付出了巨大的发展代价。巴基斯坦人渴望和平与安宁。当前在阿富汗战争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之际,应该重新审视以往的反恐战略,击毙拉登应当被视为美国反恐战争的一个重大胜利,也标志着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的“基地”组织能力遭到大幅削弱。阿富汗塔利班与“基地”组织有所不同。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因为阿富汗塔利班坚持庇护“基地”组织而引发,“基地”组织领导人拉登遭击毙,也就使得阿富汗塔利班得以摆脱对“基地”组织的道义负担,拉登之死是塔利班与“基地”组织“决裂”的机会。“基地”组织其实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的外生力量,其目标是全球性的,主要以袭击西方为目标;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阿富汗塔利班的主要目标是要把外国驻军赶出阿富汗,因而表现为当地普什图族与美国为主导的多国部队的对抗,他们在当地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过去10年的战争已表明,军事对抗化解不了与塔利班的干戈,只能通过和解的方式,将阿富汗塔利班重新融入阿富汗政治进程,这场因“基地”组织而引发的战争才能最终收场。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丁刚、施晓慧、张金江、王恬、牟宗琮、裴广江、孙天仁、韦冬泽、苑基荣、黄培昭、张梦旭、张卫中、吴志华、陈晓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