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内地博物馆安全案件反弹 故宫被指间歇监控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05月19日18:50

 

21-3电影《偷天陷阱》将现代的盗与防盗的技术展示得淋漓尽致。
21-3电影《偷天陷阱》将现代的盗与防盗的技术展示得淋漓尽致。

 

24-1 5 月11 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刑事拘留。
24-1 5 月11 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犯罪嫌疑人被警方刑事拘留。


  盗与防

  “故宫被盗了!”5月9日,这条微博最初出现在网络上时,不少人曾怀疑是谣言。

  遗憾的是,居然是真的。随后,事态以一种出乎人们想象的方式演进,并不是江洋大盗,并不是里应外合,并没有高科技助威,58小时后,嫌犯落网,人们更惊讶于他只是个小学都没毕业的、身高只有1.60米的山东农民。

  诚然,没有任何措施能够保证百分百安全,但首都中心、高墙深院、有“京城第一保卫处”之称的紫禁城,被如探囊取物般破防,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

  事实上,人类经历的盗与防盗之间的斗法已绵延数千年。不断涌现的盗窃欲望和技艺,迫使防盗手段进一步提高,反之,后者也激发了新的盗窃手段的出现。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抛掉是非之争,盗与防,也是窥探人类科技史发展的一个小小的通道。

  盗窃与防盗的千年博弈

  盗与防盗之间,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本刊记者/杨时 马多思 钱炜(发自北京 杭州)

  “盗和防盗其实就是矛和盾的关系。所谓安防其实自古就有。”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二者之间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21世纪的安防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成体系,声、光、电和生物识别等领域的科研进展都被直接整合运用到安防技术中。但当我们将镜头拉远,将这一切向前推演,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可行的工具和技术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骨错、束具、迷宫锁

  “‘锁’字最初是没有偏旁的,而且那个月,最初是日,这是因为最初用于门楦上的木锁只有一个插销,后来逐渐演变成两根,于是反映在字体上,也从一横变成了两横。”千岛湖中华锁展馆馆长姜斌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根据中国考古发现记载,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之“骨错”“石错”就是锁钥雏形。在远古时期,有了私有财产概念之后的人类开始用兽皮将自认为贵重的物品包裹,再用绳子捆住并系以特殊的扣,只能用称为“错”的工具将绳子挑开。这是锁与解锁最初的原型。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用木头制作成专门进行防护的“束具”,成为后来所说的木锁。直至东汉时期,金属簧片结构锁(又称沟槽锁)开始出现。入唐时多为金、银、铜、铁、木等材质。明代有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实际上还有一类密码锁,并不太常见。

  古代锁具的进化伴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财产的增加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当铜铁等冶炼技术逐步完善后,人们开始用这类更为坚固的材料取代木、竹制作锁具。“到了唐代以后,金属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铜锁开始流行起来,一直延续到清朝。所以“锁”字也多了一个金字旁。”姜斌顺说。

  《十三经注疏》曰:东西为广,南北为轮。南方主要是广锁,广锁即横式锁。这种锁盛产于浙江绍兴,又称“绍锁”。广锁上多有镂字刻图,工艺精美。在姜斌顺看来,制锁的水平不仅和技术有关,更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在中国古代,锁除了有防盗的功能外,更富含一种文化与趣味。绍兴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文化昌盛,此地的锁自然成为了文化艺术的承载工具。其实,对于文化内涵的体现不单单只是在锁身雕刻花鸟鱼虫的图案,古代工匠有时会将防盗功能与文雅事之间做一结合。比如,中国古代的密码锁就是将诗句刻于转轮上,需将不同齿轮上的文字凑成一句诗歌或吉祥语才可开锁。

  但附庸风雅毕竟只是附属功能,锁最重要的功用还是为了防盗,古代锁匠也为此费尽心思。有人特意制造了迷宫锁。这种锁的钥匙两边都带一个小钩,锁孔也有好几道奇怪的缝,钥匙和锁孔无法匹配,钥匙只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放入才能对上锁孔。更有甚者,从锁身外部根本无法找到锁孔,需要轻敲锁的特定部位才能露出锁孔。中国古锁发展到明清已到鼎盛,基本都为铜铁材质。

  但正如所有其他发明一样,真正意义的现代锁,是伴随着工业化革命的成功,由一位英国人研制出来的。

  布拉默圆筒锁

  英国伦敦的机械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三幅画像。两侧分别是詹姆斯·瓦特和乔治·史蒂芬森,前者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后者则改进了蒸汽机车,并是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倡建者。摆在两位之间的,却是一位叫约瑟夫·布拉默的不太知名的机械师。

  布拉默于1748年生于英国约克郡的斯颠波罗镇,16岁时,不幸成了跛子,只好弃农当了木匠。但布拉默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孜孜以求地进行各种发明。29岁时,他取得了第一个专利——有关对水洗便器的重要改进后,便将目光转向研究怎样生产出撬不开的锁。

  约瑟夫·布拉默曾写过一篇《锁具结构研讨》专题论文,阐述当时锁的许多缺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1784年,布拉默在英国取得了圆筒锁的专利权。

  圆筒锁之名源自这种锁的钥匙,其形状便是个小圆筒,顶部纵向开出不同深度的槽口。在锁芯里,布拉默使用了6个金属滑板,每个滑板边缘上设有不同的开槽位置,以便一一对应于钥匙管前端的特殊齿槽深度。开锁时,需插入钥匙,当使滑板槽口都同时处在固定的圆形锁定盘的盘面高度时,钥匙就可以带动滑板和圆筒芯一起旋转,继续旋转钥匙,于是释放(或拉回)锁栓。

  圆筒锁的安全性在于,它可以提供无限多的钥匙开槽排列数目。史料记载,布拉默对自己发明的锁的安全性极为自信,1784年,他将这款锁具陈列在伦敦最繁华的皮卡迪利大街的一家店铺内展出,旁边写道:“如能拆开或打开本锁,馈赠200金币。”

  直到1851年,一位名叫艾尔弗雷德·霍布斯的美国锁匠,在参观伦敦大博览会期间,耗费51个小时才成功地撬开了布拉默锁,领到了这笔67年无人问津的奖金。

  圆筒锁固然安全,但机械复杂,造价高昂。就在布拉默的悬赏被领走前三年,美国人老奈纳斯·耶鲁(Linus Yale Sr.)发明了圆柱状弹子锁,其原理是使用多个不同高度的圆柱形零件(称为锁簧、弹子或珠),锁住锁芯。当放入正确的钥匙,各锁簧被推至相同的高度时,锁芯便被放开。日后,这种锁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锁。

  此后,随着电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锁日渐脱离了依靠复杂的机械达到防范的目的,电控锁、指纹识别等技术也都与锁发生了关系。然而再坚固的盾也总有更尖利的矛来进攻。

  1990年代,中国海南一家酒店报警称多间客房全部被盗,但一直没有发现盗贼是如何进入房间的。最后,警方发现,由于酒店的客房锁已经更换成电磁部件,只要用合适的磁力设备,很容易将门打开。

  依靠电子和信息技术的锁为了更加安全,只有增加密钥量以增强解锁难度。这与机械锁将设计制造得复杂来增加安全性一样。不过,布拉默锁再安全,最后还是有能撬开的人,集合高科技的密钥锁,很快也催生了同样集合了高科技的各种开锁设备。中国安防协会副秘书长李建平说,双方的对阵始终持续,“安防人员一边利用最新科技制造安防设施,犯罪人员在另一边利用最新科技去破解安防设施。”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999)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