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战时内迁重庆的南京金陵兵工厂 |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发展后方工业放在抗战能否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位置,提出“三分军事,七分经济”的口号…到抗战胜利前夕,在抗战后方已形成了15个新的工业中心地区。其中资本在1万元以上、工人在30名以上、以电力为动力工矿企业达1354家。[ 详细][ 评论] |
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详细]
|
 |
开国大典 |
新中国成立之后,除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每五年编制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面貌…[ 详细] |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
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20.7%);中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对世界贸易贡献为4.7%,仅次于美国(14.4%)日本(6.9%)。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详细] |
 |
“神5”发射升空精彩瞬间(资料图) |
中国宣布人民币汇率改制,与美元脱钩,引起全球外汇、期货及债券市场的震动。无可否认,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主导者,无论在全球通胀、利率、债券收益、楼价、工资、利润、货品价格等,其影响力都不断增加,这经济转变将持续最少半世纪,影响以后数十年的经济发展…[ 详细][ 评论] |
|
|
·保留:天皇和完整的官僚体制 |
麦克阿瑟以占领者的身份进驻后,遵从美国政府的旨意,同时也接受日方的恳请,保留了日本政府,使其在内政方面继续行使政府的职能。 |
·废墟下仍是一片沃土:现代化产业结构和高素质国民 |
在战后,日本的GDP已经低于中国,但日本已经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工业产业结构,虽然在战时遭到破坏,但并没有被废弃;加上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日本民众的承受力和开放性也没有被战争彻底毁灭,日本整个教育水平仍然是整个亚洲最高的,在1950年,日本也是亚洲唯一一个消灭了青壮年文盲的国家。 |
·特需:日本抓住了全球格局变化的发展契机 |
“美国治下的和平”,使一个战败了的、为世人所不齿的国家能躲在这个秩序的保护之下埋头发展经济
朝鲜战争:美军“特需”托起废墟上的日本,成就了大发横财的良机…[全文]
|
·开拓市场:战争赔款变成ODA援助 |
日本在整个亚洲经济发展当中的战略选择如何开拓市场,如何把战争赔款变成ODA援助,这些办法在所谓的国民倍增计划以及后来的发展计划,高增长阶段很见成效。 |
·首相:吉田茂 |
吉田茂是与战后西德经济复兴之父阿登纳齐名的战后日本那著名保守主义政治家。在其执政的1946年--1954年间,制定并通过了日本国宪法,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使日本接受美国的核保护免费乘坐安全车。在吉田下台的第二年1955年,日本工矿业生产比战前水平高出90%,农业生产也高于战前水平。[评论] |
腾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正是这些土壤,加上美国战后政策的调整,才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一个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60年代中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法、西德,很快又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