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理事许建国讲:“我相信事情到了现在,这些孩子未必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他说,如果只是简单的处分,他们也许永远不明白什么才是正确行为,玩笑和伤害有何不同。批评教育就是让他们知道错,而且明白什么才是对的,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显然这种教育必不可少,而且比简单处分好很多…
假打的中学生与真打的团长太太
出事儿就罢官问责就成闯关,治标不治本
10月8日,《史上“最牛”的团长夫人莫高窟前丑陋一幕现形记》的帖子在网上热传,称一位团长夫人不满莫高窟景区讲解员制止其触摸壁画而动手打人,其丈夫称自己是有身份的人。兵团农十二师党委决定,免去团长夫妇陈伟和于富琴的职务…[详细]
网友:这种有“身份”的人,今天在这被免职,明天可能在另外一个高职位就职,都是游戏。
西安校园“暴力”照为摆拍,校方以批评教育取代处分
学校对6名“打人”学生的处理,经过了较谨慎的探讨。原本学校要对孩子予以处分,但最终决定还是批评教育。考虑到这些孩子还是未成年人,而且都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了能让孩子既知道错误,又能够健康地成长,学校决定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不进行记过等处分。事发后,学校还担心其他学生以此效仿。政教处专门以班会的形式为初二(九)班全体学生上了一堂心理健康辅导课……[详细]
团长太太,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吗?
官员霸道的底气来自手中权力,更来自缺失的监管
在帝制时代,君臣关系比附父子关系,地方官又叫父母官。现实生活中,有些“公仆”总会油然而生“官老爷”的心态,其权威不可冒犯。一朝权在手,在自己管理的范围内,便一手遮天,称王称霸;出了“范围”,免不了“惯性”使然,以为凭借自己的地位以及平日里觥筹交错中编织的关系网,没有摆不平的事情。[详细]
试想,陪酒事件发生后,我们的纪检监察机关能不知道吗?女教师被停职能不去有关部门申诉吗?遗憾的是,当地的纪律检察机关患上了失语症,当地的组织人事部门没有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做出任何组织处理,这位局长还继续坐在宝座上耀武扬威,反而让无辜受害的女教师受到伤害。这样张狂着权力的人,敢于傲慢对待舆论的监督,是因为监管部门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详细]
处分与处分,免职与停职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今许多事领导拥有最终的“定夺与解释权”,一方面可以做许多“文章”,另一方面则在不知不觉间将“法治”变为“人治”。对一些行政领导而言,下属出问题,“低调处理”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家丑不外扬。更重要的是,官场如江湖,“放人一马”远比“杀鸡儆猴”要得下属之心,更会令“撞上枪口者”感恩戴德,这也是所谓的“领导艺术”……
假问责解决不了真问题,有效监督才是根本
问责重在问,要处罚更要重解错
问责制应该突出一个“问”字,问清,问细,问全,“打破沙缸问到底”,然后才是追究。如果他采取“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招数,或缄口不言,或胡乱把责任自兜,或硬是推给下属和他人,那也好办,以不作为给予纪律处分、法律制裁。如果确实不是责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就应该总结教训,重新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当然,既然是问,千万不能只有领导一两个人在问,应该是大众在问;更不能用书面问答,就是要面对面地问答…
把当事人撤职,缓解一下社会情绪,待风头过后官复原职,或者异地任职,这“避风头”式问责是对问责制的异化,只能叫“问责秀”“假问责”,与官员问责制初衷相去甚远,让问责效力全无。“问责秀”“假问责”,对于问责官员来说,其实是给了一种暗示,所谓问责只不过是一时的“避风头”保护措施,风头一过就复出;而对于其他的行政官员们也就有了“问责无责”的错觉…
要做好监督,首先,要抓住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阳光运行、健康运行。第二,要将监督落到实处。监督是一个体系,运行效果如何,关键看落实。第三,为政要清廉。为政清廉仅靠领导干部的自觉性还远远不够。必须把监督推进到各个领域,延伸到各个方面。小到每个人,大到整个集体,整个国家,都有腐败易发高发的领域和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