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作为公款吃喝的一员,人大代表赵林中怀着矛盾的心情向人大提交了将“挥霍浪费入罪”的建议。但他同时说明:适度的公务接待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需要,但超过了一个“度”,就会导致巨大的负面效果。道德言禁基本无效,转而诉求刑律也不失为一条路径。只是,是否仅仅诉求刑律就能够禁止公款吃喝?

挥霍浪费入罪:大环境逼出来的反腐蹊径
一个经常请吃和接受吃请的人大代表的肺腑之言
挥霍浪费入罪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既然是大环境惹出来的麻烦,那就不能从小处着手
治理公款吃喝,制度改进需和完善法律同进步
没有制度方面的改进,“挥霍浪费罪”就是一只纸老虎
本期责编:孟德华 设计:宋明刚
挥霍浪费入罪:大环境逼出来的反腐蹊径

挥霍浪费入罪:大环境逼出来的反腐蹊径

一个经常请吃和接受吃请的人大代表的肺腑之言

  身为大型上市国企负责人的人大代表赵林中,以其对公款吃喝的亲身经历为体验,向人大提交了“挥霍浪费入罪”的建议。他自述道:“我本身既是这种风气的受害者,同时又无奈地成为这种风气的助长者——经常地请吃和接受吃请。”但从他的立法建议中,人们似乎不但没看到这个“挥霍者”的快乐,反而体会到了他的无奈。[详细]

吃吃喝喝早已是公务人员工作的一部分

   公款吃喝由来已久。长期厕身于官场的公务人员,早已把吃喝当做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是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上级来了要招待,同级感情要联络,下级辛苦要犒劳,就是实在没有理由,自己人撮一顿,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还不是唾手可得。有的官员,天天吃,顿顿喝,喝出了毛病,搞垮了身体,还不堪其累,颇有怨言呢。[详细]

酒桌上好办事:吃吃喝喝的国情基础

  环睹世界,不难发现,我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人情关系与灵活变通的国家,有着诸多根深蒂固的官场“潜规则”。尤其是一些地方基层官员,更是在应对、规避法律制度方面积累了诸多丰富的经验。比如,此前很多地方就大量出现过用乌龟王八汤和鸡鸭鱼肉一盆装等方式,硬生生地把此前各地硬性规定的“四菜一汤”的招待标准给架空了。[详细]

连“自己人”都受不了挥霍公款大吃大喝了

连“自己人”都受不了挥霍公款大吃大喝了

  挥霍性的公款招待,已经成为当事人不能左右的官场亚文化。当然,个中原因,是一些公权机关还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而这些公权机关自身尚处在现代行政理念的形成阶段。正是现行的权力运行机制的种种弊端,造成了公款挥霍的必然。所以,“挥霍者”之一的赵林中,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设立“挥霍浪费罪”,这说明公款招待不得人心,已经受到制度“受益者”的否定。[详细]

挥霍浪费入罪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挥霍浪费入罪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既然是大环境惹出来的麻烦,那就不能从小处着手

  “过度公款吃喝入罪”的建议,虽然失之粗放,但因为其缘于“正义的驱动”,并不值得苛责。从完善法律制度的层面来说,将公款吃喝纳入刑法规制范围,无疑是对此前相关制度缺失的一种亡羊补牢。只是,我们需要看到,设立“挥霍浪费罪”只怕并不足以让公款吃喝之风就此刹住,因为这一立法本身还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

粗线条的法规难以遏制“细腻”的生活细节

   应酬、吃喝看似小事,却关系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在吃吃喝喝的潜规则下,制度难免被酒精泡软,规则也难免被人情所扭曲。多年来,相关部门对于公款消费尤其是吃喝消费的规定越来越细、越来越严,但吃喝之风屡禁不止。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斥责之下,公款吃喝数据仍然一路攀升,这充分说明因公款吃喝而倒霉丢官的风险极低。[详细]

“公务接待”和“公款吃喝”的界限难以划清

  公款吃喝只是一个民间叫法,正规的官方提法是“公务接待”。赵林中代表虽然建议增设“挥霍浪费罪”,但也强调“适度的公务接待是开展工作的需要”。所谓“公务接待”究竟都有些什么“公务”?上级来人检查考核、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到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兄弟单位交流学习、出门在外招商引资,请问哪一项属于真正的“公务”。[详细]

对反复将“过度公款吃喝入罪”的追问

对反复将“过度公款吃喝入罪”的追问

  反复的“过度公款吃喝入罪”建议举动,比建议内容本身更有被追问的价值与意义。建议的反复被提出,已不在于过度公款吃喝所激发的民众“被伤害感”,更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对遏止过度吃喝现有制度设计、与践行举动的失望感。在整体社会空间内,遏止公款过度吃喝之制度设计的完善程度,与执行力度,还远远不够,至少公众对此还不满意。[详细]

治理公款吃喝,制度改进需和完善法律同进步

治理公款吃喝,制度改进需和完善法律同进步

没有制度方面的改进,“挥霍浪费罪”就是一只纸老虎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将公款吃喝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固然能积极清除公款吃喝不是犯罪的观念误区,但如果不能尽快完善政府财政预算、公务消费与接待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如果不能将公务消费置于阳光之下,充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如果不能加强日常的执法监督,那么,公款吃喝的势头,只怕依然难以得到有效遏制。[详细]

严格制定公务招待标准

   鉴于公务招待很难完全取消,那么如何划清公务招待和公款吃喝的界限就显得很重要。必须对此制定严格的招待标准。一般的公务员和官员一律不得接受公款请吃喝,检查、视察、交流等皆以工作餐取代公款招待;相应级别的职务也严格规定相应的公款招待标准,超过标准的都可界定为公款吃喝,接受公款吃喝者应该自己赔偿,严重的则以浪费罪追究其刑责…[详细]

官员头上一把刀,不如“头上三尺有神明”

  在官员们的脖子上放上一把刀就不如在官员的头顶上放上无数双眼睛。只要把官员的嘴置于民众的眼皮子底下,能让他们把“三公”消费明明白白地列出来,就算是再“嘴馋”的官员也得有所收敛。你这个单位一年的公务接待标准是多少,实际支出是多少,超出了多少,超出的部分干什么用了……一桩桩,一件件,都给纳税人交代清楚,别动不动就打着国家秘密的旗号藏着掖着…[详细]

看看国外的案例,对比一下我们自己

   芬兰曾有高官,就因为在公务接待中一不小心上了一道鹅肝,被媒体曝光之后,不得不在公众的质疑声中黯然辞职。所以,遏制公款吃喝不在于入罪,而在于公款吃喝费用的“透明化”。日前,广州率先在网上晒政府账本,但却独独漏了“三公”消费。如果公众根本不知道公务员有没有拿公款消费“鹅肝”,那么“挥霍浪费入罪”又能有多大用处呢?[详细]

要想发挥浪费罪的威慑力,必须辅以阳光财政

  理论上说,有了浪费罪的威慑力在先,公款吃喝的行为应该会有所收敛。但很显然,要想发挥浪费罪的威慑力,还必须辅以阳光财政,否则浪费罪只会成为吓唬人的把戏,因为职务消费可以是个筐,什么招待都往里面装。只有公共财政预算公开了,公款招待的每一笔预算都放在阳光下,经得起公众的监督,浪费治罪才有用武之地。[详细]


  更多>>
2009.11.23 2009.11.20 2009.11.19 2009.11.18 2009.11.17
病危遭解聘的教授为何是个临时工 官员道歉千般不愿到常态后 校长推荐制,靠实践为改革试错 留守儿童不要成未来国家隐忧 不要把奥巴马神话成华人上帝
2009.11.16 2009.11.13 2009.11.12 2009.11.11 2009.11.10
第三方介入调查回归真相 非正常上访行为背后问题 公共决策不要千里走单骑 把打黑审成一堂“法治课” 如果没有“灰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