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任志强在大连参加活动时遭遇一男子“鞋袭”,事后他自嘲享受了一下温总理、小布什总统这个级别的待遇。其实,有地方政府罩着,国家政策暗中扶着,GDP涨速腰上系着,开发商可是一直都在享受着“总理级待遇”。[新闻回顾]
开发商一直在享受“总理级待遇”
背靠政府,依靠政策
日前,荣登《福布斯》“全球富妈排行榜”第五位的SOHO中国CEO张欣说:我以前觉得只要我盖出好房子,创造就业机会,给政府交很多的税,应该来说,我就是一个好人,而且是一个受尊重的人。就在开了微博之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只要我这个名字后面写着是开发商,那就是一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政策“过山车”,开发商毫发无伤
最让我们受伤的不是开发商,而是捉摸不定的政策
调控楼市是莫大的好事,普通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但是,买房子能靠运气吗?住房是生活必需品,何时买房,何时换房,老百姓心里总该有个谱吧?当然,楼市毕竟是市场,房价高低不能完全由政府说了算,可楼市毕竟也不同于股市,一切皆凭操作技术和运气。政府应该通过调控,明确地给百姓一个理性的预期。房价将有一个什么样的走势,政府总得给一个比较理性的判断吧?遗憾的是,我们沉浮在这动荡的楼市中,没有谁能给一个相对明晰的答案。[详细]
有的银行迟迟不出台优惠细则,有的优惠细则设置了许多无理条件。“房奴”要想申请7折利率优惠,除条件苛刻之外,程序复杂。按理说,只要符合银行的申请要求,就可自动将利率转为7折优惠,但大多银行喜欢折腾房奴…[详细]
政府动辄用征税手段打压居高不下的房价,隔三岔五,就有相关消息见诸报端。从物业税到暴利税,再到今天的特别房产消费税,尽管这些税种都没有出台,但是,政府包括专家学者仿佛患上了税收依赖症,似乎认为只要有税收加盟,房价就会立马下降?
因为没有一个相对理性的预期,老弟也实在拿不准毁约13万元到底值不值,那是他工作多年的积蓄,一旦毁约,他几乎又得从头打拼。想到这些,一股悲凉之情不由得漫上心头。在这动荡的楼市中,老弟真的受伤了。悲哀的是,几乎在所有变革中,承受风险最大的,往往是抵抗风险能力最小的小人物。[详细]
在国家相继出台的优惠政策扶持下,短短一年,房地产政策上演了一出“过山车”。房地产行业从年初的“试探性抄底”,到年中的“放量大涨”,再到年底的“恐慌性抢购”,短短一年,中国楼市迅速由低迷转变为亢奋,由萧条转变为繁荣,由“去库存”转变为“挤泡沫”。
只要地产业享受国家待遇,开发商就能一直享受总理级待遇
地方政府和土地利益不分,开发商稳赚不亏
在中国,房地产被视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非社会政策的一部分。把房地产视为单纯的经济政策领域,其GDP功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凸现出来,而其社会功能(社会成员对住房需求和人们的“空间权”)就被忽视。 在这样的GDP主义的驱动下,无论哪个角色,政府、发展商还是投资者,都想从房地产那里获得巨额的利益。[详细]
房地产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地方财政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或者说,房地产是地方各级政府的GDP主义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在GDP主义的指导下,房地产成为生产性投资,而非社会性投资。房地产本来就是一种特殊社会产品,因为其直接关切到社会成员的空间居住权。同时,房地产也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详细]
土地财政不改变,地方政府以办企业的心态来执政的思维不改变,政府廉租保障房不到位,城市自建房不放开,那么,投机者就不会看空房价。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把流向房地业的资金渠道而堵住,这种“堵”虽然可以把流向房地产的资金堵住,但这些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的话,仍然可以流向其他暴利的行业。 [详细]
开发商永远不可能离开楼市,但政府可以
造成中国房地产局面的因素很多。就土地而言,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政府行政限制土地的供应量,政府也搞寡头式垄断,利用卖地收入弥补地税不足。同时,政府所推行的“招拍挂”制度也阻碍着竞争性土地供应市场的形成。很显然,各级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提高了土地价格;为了消化高价土地,发展商就抬高房价。 开发商永远不可能离开楼市,但是政府可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