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南水北调的工程移民的大部分,是由于丹江口水库的水位加高,而造成的移民。大规模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家园变换,更是一个经济重建、社会重构的历程。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工程论证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显现出来。[南水北调中线首批6万移民搬迁]

移民又开始了
候鸟一样的命运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是个未知数
家园需要重新建立,生活依然吃力
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家园变换
更是一个经济重建、社会重构的历程
硬件是基础,归属感更为根本
不要用安置难民灾民的思路来搞移民
 
移民又开始了

移民又开始了

候鸟一样的命运

    为了南水北调,为了京津等缺水城市能够按时喝上丹江水,这些朴实无华的群众,一步一回头,眷恋地张望着自己的故乡,又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南水北调中线首批6万移民搬迁 强度超三峡(图)
    河南淅川需启动移民 女乡长劝搬常笑得脸疼(图)

为了别人而迁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调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全长1277公里,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惠及鄂、豫、冀、京、津三省两市1亿多人口,可有效解决京、津等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家园需要重新建立,生活依然吃力

    参考三峡移民现状:大量移民返乡时“当初的承诺,没有一项兑现的”, 一些移民村也成了红灯区,小姐数目超过村民一半。还有移民款被贪污,户口问题,教育问题,保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让他们成了既不被故乡承认的人,在移民地又生活困难。由于艰辛的生活所迫,他们中有的妻离子散,有的去当过乞丐。

“当初的承诺,没有一项兑现的”

    移民到了新地方,人生地不熟。没有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再加上安置地就业机会馈乏,他们中的许多人又回到原籍,寻找生活门路。重庆库区一度失业率达到18%点几,2004年曾闹出过“万州事件”。按“三原”政策(原规模、原标准或者为恢复原功能)补偿,经费根本不够。[详细]

补偿金非常低,苛扣,盘剥的现象普遍发生

    移民得到的补偿金非常低,苛扣,盘剥的现象是普遍发生。政府在安置地分给移民的耕地人均很少。有些移民迫不得已又回到原住地打工,生活非常困难。移民没有组织,没有依靠。而且地方政府想趁机敛财,比如集体给移民盖房子,但不能保证质量。

户口问题,子女教育、养老保险等落实艰难

    移民何贵林回忆,他2004年到北京打工,公安局例行查户时,发现他的身份证在电脑上竟“查无此人”,将他关了24小时;后经打电话到古松村核实,才了结此事。“户口根本没有给我们上!”何贵林很是气愤。古松村这批巫山移民的户口补办手续,直到2006年才落实。[详细]

与移民地居民存隔阂,难有归属感

    一家人难以忍受的,还有寂寞。妻子黄世梅几乎不和当地居民交流,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因为语言不通,移民们基本不与本地村民交流,而与本地人的隔阂也随处可见。黄义清举了一个例子,“屋子只有一层,我们就把饭端到坝子里来吃,一些干部、社员就骑摩托车来,像看猴一样看我们吃饭。”[详细]

艰难回家路,成为不被故乡“承认”的人

    与大多外迁的三峡移民稍有不同,何贵珍“返流”了,也就是从外迁地又回到了故乡,户口留在了外迁地。
何贵珍将面临一系列难题,譬如户口问题,以及与此关联的子女教育问题、养老保险问题等等,“成了无家可归的娃儿”。尽管如此,何贵珍仍然不愿回到迁出地,“日子苦,但是家乡让我觉得安全”。[详细]

 
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家园变换

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家园变换

更是一个经济重建、社会重构的历程

    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家园变换,更是一个经济重建、社会重构的历程。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工程论证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显现出来。[详细]

老百姓的经济诉求多数是合理的

    15年的移民,时间跨度如此之长,情况复杂、矛盾尖锐,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妥贴的经济方式化解。矛盾的产生,有些是缘于政策设计的不尽合理,而老百姓的经济诉求多数是合理的。但是补偿标准因为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老百姓之间的相互攀比。比如,已建的和在建的移民工程,不能做到同库同期、同类同酬。[详细]

“返流”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些“返流”移民,我们称之为“特殊公民”。比如说,买了车,不去正规登记;养了猪,要去卖肉,不去办正规的经营执照,遇到纠纷,他说你们欺负我们,我们是总理请来的客人,不是我们要来的。这样一些问题发生了,有的地方政策意识比较强,想一些折中的办法来解决;有的地方就(处理)比较简单。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不是个别的。[详细]

 
硬件是基础,归属感更为根本

硬件是基础,归属感更为根本

不要用安置难民灾民的思路来搞移民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的《别赋》开篇便道出离别者的辛酸。背井离乡的移民们,回望回不去的故土,纵然百般依恋,也需要在新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下去。如何让这些移民能变成居民,安家致富,除了让他们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之外,硬件条件一定要满足。

移民款不仅要专款专用,钱不够需要扶持

    钱不够怎么办?靠对口支援。我曾对去对口支援省份要钱的人说:你们出去要钱不要低三下四,这是国家规定的,要理直气壮去要。但对口支援还是解决得不太好,有的条件好一点就多给一点,有的就不怎么积极,不像支援汶川地震灾区那样有明确的标准。后期扶持就要采取比例,哪怕是财政收入的0.5%。[详细]

给移民找未来出路,让他们心里有底

    对于未来出路的发问,其实不光乔光辉,就连“收入颇丰”的张家成,也感觉“现在悬在半空中一样,没有底”。土地没了,厂租哪天没有了,就没经济来源了。国家后期移民补偿,20年,每月50元,他说“买盐巴差不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在为死后葬在哪里犯愁。[详细]

以市场化为导向,转移农村劳动力

    以市场化为导向,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实现其稳定居住,使农民工逐步变化为市民,并放弃农村的土地。”这种移民呈现梯度,“比如万州城市居民转移到库区,库区周边劳动力人口转移至万州,甚至到沿海。”[详细]

硬件是基础,归属感更为根本

    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实事好事。比如尽可能解决移民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的问题,下一步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移民就业的主题,多渠道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具体困难,保障移民共享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详细]

让他们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不能永远是移民身份

    首先要让他们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不能永远是移民的身份,否则社会怎么管理?不要长期用“移民”这个词,没有好处。像新安江的移民,都已经过了50多年了,你还叫他是当时的移民,就很麻烦,他没有归属感。比如我们去国外,如果当地的侨民始终不认为自己是那里的人,会有很多矛盾,他也痛苦,当地政府也痛苦。[详细]



  更多>>
2010.06.22 2010.06.21 2010.06.18 2010.06.17 2010.06.16
“饭局”中介,商机无限 变身伪球迷造人的困惑 你说我是曹操我就是曹操 南非世界杯:屎壳郎也有春天
变身伪球迷
2010.06.15 2010.06.14 2010.06.112010.06.10 2010.06.06
陪审员不是2+1数字游戏 公租房但愿不是公主房 入城考试指南 把发津贴当做一种投资 学生膝下金教师肩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