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梦想照进现实,是悲是喜,除了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巨大。在严峻的社会生存状态下,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变得如此遥不可及。现实并不是学生的错,我们所处这环境,即便有了梦想也难行动难去追寻,只有熟悉我们这个社会的才能正常的活下去。[西安邮电学院院长称大学生过于现实 复旦校长称中国大学精神虚脱]
胸怀西北是一种理想
现实却和理想落差过大
那是一次面对面的解惑。水泄不通的大礼堂里,有学生问:我们西部院校的学生,和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的学生区别在哪里?当时刚刚上任的卢建军回答:哈佛、斯坦福的学生是手里托着世界地图学习,他们关注的是世界问题;北大、清华学生手里端着的是中国版图。你们是西部院校学生,至少应该胸怀大西北。[详细]
大学生不缺理想 缺的是正确的引导和环境
现实太多约束与令我们顾虑的事情,而我们不够力量冲破约束解决难题
很多学生考上大学之前想着,赶紧离开家,赶紧独立,有那么多愿望理想要实现,他们抑郁在胸中找不到出口,需要一个自由的环境把它们尽数化为现实。但出来两年发现现实理想落差过大,如果没有坚定的心,所有激情都会磨灭在生活的琐碎繁杂中。
面对一个是社会家庭的压力,一个是中国的创业环境,社会压力求稳求权求钱,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有梦想的大学生最终面对这个时候都选择了稳,看考公务员的情形,这个是社会大环境。
刚出来的大学生面对不是商业竞争,而是背后关系网。还有就是不公平的待遇,呆在不同地方的收入差异太大,大家都是同学校毕业,而留在大城市从自己待遇、以后子女教育、再教育方面都远比偏远山区好。
即使我们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更需要适合的环境
现实是要熟悉我们这个社会的才能正常的生活下去
中国和美国都有小学生守则,反映了两国在学校教育中的指导理念、纪律观和规章制度。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两国学生产生的影响。[详细]
洪堡在建校之初就确立的办学理念,不仅推动了德意志民族的科学发展,也在后来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而我国大学要形成学术自由的氛围却不是易事,如果大学城里不祛除“官本位”思想的幽魂,那么真正意义的教育家也是难以出现的。
在中国,一提到教学和科研,大家普遍都会认为有冲突。但实际上,如果一所学校的科研能够影响到教学,就一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些发展迅速的学科来说,教师不搞科研,或是科研成果无法在教学上体现,培养出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不足、人格不完整,很难在自然科学研究上作出大的成就。”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人文素养、人格修养超群的。卡耐基-梅隆的培养计划里,人文学科比重占到四分之一。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业压力很大,不少人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高等教育的定位,还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没有职业技能,就业有问题,但过分地强调职业技能,创新教育如何推动?相关新闻:教育部:工科大学生将在企业学习一年。[详细]
此次规划中,政策引导将体现差异化,沿江、沿海、沿路、沿湾等条件、目标、定位都不同的地带,土地、环保等不同的政策都将有差异化的“更为精准”的落实途径。[详细]
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保障规划顺利实施,从产业来看,更多地要靠市场、靠成本,比如土地的成本。不能人为设置门槛壁垒,不能用行政的手段阻断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详细]
不要问学生给我们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们为学生做了什么?
没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谈梦想?正是这样给年轻人太多虚无缥缈的东西,让他们对现实毫无准备,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失职。让我们看下“根叔”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们讲的一段话:“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都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