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一对社会矛盾在中国正悄然形成,那就是人们越来越强烈的问政需求与事实上的资源共享不足、途径狭窄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地解决好这对矛盾,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没有网络公开的言论平台,许多热点事件可能都会被悄无声息地化解掉。受损害的既是公众权益,也有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网络问政”成燎原之势,官员却仍远离民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不仅“一问就躲”,更有“一问就打击报复”
不奢望地方政府仰望星空,至少也应该尊重民意
信息的开放性不可逆转,网络问政常态化是大势所趋
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是上计
 
“网络问政”成燎原之势,官员却仍远离民众

“网络问政”成燎原之势,官员却仍远离民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虽然当前网络问政方兴未艾,但对于网络民意的敷衍、懈怠仍然存在于部分政府部门中。网络给了人们公开表达的权利。网络上,个人权利因网络而得到最大释放,这是网络所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官员若能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智慧地运用网络而不是抗拒和抵制。[详细]

官员与民众间地位依旧不平等


  据《扬子晚报》报道,由于教育局“做手脚”,致使教师在校园内均无法登录当地人气最旺的一家论坛。教育局封杀论坛却有自己的道理,局领导称,被封的论坛是少数人发泄不满的"垃圾场",全县对它都"很反感"。[详细]
利用手中权力,对公众检举和批评冠罪名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诽谤罪被个别问题官员频繁使用,并进而发生了进京抓捕记者、跨省通缉网民等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事件。在因言获罪的威胁面前,公众“网络问政”的热情却遭受严重打击,如果这种状况不得到有效扭转,原本就相对欠缺的监督渠道势必愈加堵塞。

漠视公民知情权,表达权,与民众互动少

    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中,不少市州领导的回复率在一成左右,河南省某市市委书记总留言量为114条,答复2条,仅为1%多一点,该市市长的留言量为36条,回复1条,回复率2%。很多地方的政府网站都开通了市民留言板块、领导邮箱等,但多数都只为'装点门面',并未发挥实际作用。[详细]

习惯了传统政治的不透明

    中国传统政治方式习惯于不公开和不透明,政治过程缺少公众的政治参与,公民知情权的不足直接造成监督权的缺损。网络的迅速发展从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政治方式和政治过程的隐秘性和封闭性,因此,公众利用网络可以了解到从未有过的知情幅度,也享受到从未有过的表达快乐。[详细]

“公权独大”的思想未破除

    据报道郑州市规划局"公众参与"栏目待审留言多达18559条,最新的一条建议是2007年8月的。网站上对此解释,由于网站人员均为兼职,建议市民就近到规划局信访办或各区规划分局咨询。“兼职”的借口只能从侧面说明当地根本就无心办好这个网站,更无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不仅

不仅“一问就躲”,更有“一问就打击报复“

不奢望地方政府仰望星空,至少也应该尊重民意

    网络问政的威力刚刚显露,却遭遇了个别问题官员的反击,手段就是动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对公众的检举和批评冠以诽谤的罪名。在因言获罪的威胁面前,公众网络问政的热情却遭受严重打击,如果这种状况不得到有效扭转,原本就相对欠缺的监督渠道势必愈加堵塞。

网络问政往往触及官员“利益”与“核心”

    当“草根”们问到了一些人、一些部门的要害时,网络问政不时也会发生"问而不动"的状况。究其原因,不过是网民戳到了一些“特殊利益”集团身上,戳到某些官、某些人的痛处!但凡碰到问而不答、答非所问的官员,很多皆是因为我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与“核心”。

网络聚光灯下难逃社会公众是非评议

    “罗彩霞案”由一个普通冒名顶替案,上升为全国皆知的社会公共事件,成为09网络问政的经典案例,因为这寄托了人们对"权力通吃一切"的贬斥、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手中有点权力就能呼风唤雨、一手遮天,把别人的入学机会和美好前程窃为己有,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处置,社会公平正义之心将在哪里安放?[详细]

与其“严防死守”损害公信力,不如直面网络

与其

  6月11日,安徽马鞍山市花山区旅游局局长汪国庆在开车途中与路上行走的中学生胡某发生纠纷,并动手打了胡某。事态迅速扩大。市委书记当即赶到现场使得事态得以较快平息。如果没有网络公开的言论平台,许多热点事件可能都会被悄无声息地化解掉,使社会正义得不到伸张。受损害的既是公众权益,也有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详细]

信息的开放性不可逆转,网络问政常态化是大势所趋

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是上计

“网络问政“需法律和制度跟进

    网络问政要想真正成为政府与民意良性互动的平台,而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工程,就需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开辟民意表达的制度通道。没有制度的推动,网络问政有可能成为“一阵风“。同时,如果没有制度约束,网络问政也有可能成为因人成事的现象,随着某一位领导的更换而变得不稳定。[详细]

“网络问政“转为网络行政、执政是必然选择

    “网络问政“不是赶时髦,而是需要领导干部长期化、常态化去做的事情,制度化、规范化是唯一选择。就像吉林、山西、安徽、广东等几个省份现在已经开始探索的那样,把处理互联网声音纳入党委和政府的常态工作机制,是杜绝官员拿网络问政平台当走秀场的最有力保障。[详细]



  更多>>
2010.08.09 2010.08.06 2010.08.05 2010.08.04 2010.08.03
人人都有 我们的总统是强人 三俗是瓶酒,醒着不如醉着 别让慈善行业成为吸金渠道 矿权纠纷:官印PK惊堂木
2010.08.02 2010.07.30 2010.07.29 2010.07.28 2010.07.23
逃离北上广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上市公司没有 居民包围工厂酿隐患 上班族为什么你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