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2011年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他的父亲在微博上说:“但愿药家鑫的死,把他的罪恶全带走了。” 药家鑫是死了,但是对于围绕此案的舆论的反思何时开始?为什么药家鑫事件会引发喊杀声一片?为什么理性的分析无人理,诸如家庭背景的各种揣测、“跑到天涯海角把你满门抄斩才是严肃的法律”的言论却受人热捧?渲染事实,盲目跟从的民意不能说完就算了。[详细]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为什么“药家鑫”们惹得群情激愤?
公众借此宣泄压抑已久对权力的质疑和不安感
为什么理性分析没人理,拍砖的话叫好?
愤怒的声音更多选择共鸣,而非探求事件真相
死亡不是句点,对舆论的反思何时开始?
渲染事实,盲目跟从的舆论不能说完就算了
 

 为什么“药家鑫”们惹得群情激愤?

——公众借此宣泄压抑已久对权力的质疑和不安感

为什么“药家鑫”们惹得群情激愤?
  药家鑫死刑比预想中要快。这和前段时间关于该案的一波三折有关。所谓一波三折,其实和案件审理程序关系并不大,而来自舆论本身的不确定性。从专家的“激情杀人论”到五教授联名上书“刀下留人”,从西安音乐学院学生集体为药家鑫请愿到院方拥护法院判决,从高晓松发表微博称“音乐界将不接受西安音乐学院学生”,到药家鑫之父开微博,事关该案的每一次或大或小的动作,都触动着人们关注此案的敏感神经。
太多前车之鉴,社会不信任感加重

  杭州飙车案中被称为“富二代”大学生的胡斌超速驾驶改装车撞死浙大毕业的谭卓,警方最初公布车速只有70码,整个事件让我们记住了网络名词“欺实码”;河北大学校园被认为是“官二代”的李启铭酒后驾车撞死该校大学生陈晓凤,最后让我们记住的是“我爸是李刚”这句网络经典。药家鑫案的复杂化,是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权力的不受制约,社会不安全感的弥漫,人心的冷漠与恐惧,都促使着更多的人在借助此案发言。[详细]

权钱结盟赢者通吃,矛盾越积越深

  这本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波澜,是因为权势和财富的结盟,使得马太效应更加明显,赢者通吃,使得“权钱盟友”自信心高度膨胀,他们目无法纪,凌驾规则,自信能搞定一切。同时,权钱联盟又通过不断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吸附力来阻断下一阶层的上升通道,在阶层与阶层之间形成一种断裂,这样一来,矛盾就此越积越深,不信任感甚至仇视心理也越来越强烈,这是不能不予以正视的严重社会问题。[详细]

为什么理性分析没人理,拍砖的话叫好?

为什么理性分析没人理,拍砖的话叫好?

——愤怒的声音更多选择共鸣,而非探求事件真相

  西安5位教授联名呼吁免除药家鑫死刑,王新教授表示,大众对一个年轻人的审判,不能在一个非理性、非平和的心态下去进行,这牵扯到对一个生命,对一个人的尊重。大多数人的义愤只是一种朴素的想法,但是不一定是理性的,符合法治精神的,有些人对真相根本不了解,很多细节公众并没有看到。一些人故意夸大事实,对事件进行渲染,公众看到的都是一些煽动性的言论,从而引导和利用了公众舆论。

对司法公正的满腹狐疑难以消除

  一审法院异乎寻常的举动(如在听众中发放问卷)让不少人直接认为这是官方机构在为对被告人从宽发落的前奏。对于司法公正的满腹狐疑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议论中尽显无遗。这种疑虑绝非无的放矢。邓玉娇案表明法院不是澄清事实的平台,孙伟铭案表明法院曲法阿世,聂树斌、佘祥林、赵作海等案表明法院经常制造冤案(而且只要被告人已经冤杀,就很难纠正),几乎所有产生较大影响的案件都昭示出司法不独立这一事实。

人们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观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从犯罪心理学层面进行的动机分析,最终在传播中“信息失真”,简化为“钢琴强迫杀人法”在网上流传甚广,李也被网友嘲为“著名犯罪漂白家”。应该说,除了不知“弹钢琴”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是否靠谱,李教授其余论断和阐释都是合理的,但在特定的浮躁氛围下,她这番解释未必能收获同等的耐心。如果人们只愿听自己想听的观点,而没有足够耐心和宽容来倾听不同声音,无疑是一个社会的悲哀。[详细]

意见领袖拍砖,直觉是出了口气

  对于律师在法庭上提出的药家鑫自首情节,孔庆东教授这样评论:“他长的是典型的杀人犯的那种面孔。……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过了一定的界限,你怎么自首都是没有用的。你愿意跑你跑吧,跑到天涯海角,我把你满门抄斩,这才是严肃的法律。看他可怜,他都是策划好的。看到要判死刑,作最后一搏。装出可怜的样子,跪下磕头啊。你想,当时他是多么凶残。这个老百姓啊,为什么老被人家欺负,被人家杀?就是健忘。”

 死亡不是句点,对舆论的反思何时开始?

——渲染事实,盲目跟从的舆论不能说完就算了

死亡不是句点,对舆论的反思何时开始?
  药庆卫称现住单位无产权证房,面积108平方米,并非张显所说的200平方米以上,也没有四套房。他2003年退役,原在某企业军代室任工程师,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不是张显所说的军品采购,更不是身居要职。张显在其微博上把药家鑫说成“官二代”或“富二代”,意在让广大不知情的网民对他们夫妇产生仇恨。他要求张显公开道歉,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张显回应称,没有造谣,药家的行为无聊。

舆论应反思总结曾造成的每一次误导

  作为外部并不专业的力量,舆论的压力曾对司法判决产生过正面及反面的效果,但总体看,让舆论长期围在法院四周对巩固中国的司法公正是好事,不能因为出现一些负面效果,就试图让舆论走开。然而舆论要不断成熟,反思、总结曾经造成的每一次误导。这样的例子是有的,比如张金柱死刑案受到大量争议,佘祥林蹲了11年冤狱,舆论也是主要推手。[详细]

钻对立情绪空子的舆论不能放任

  舆论并不等于民意,即使是民意,它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也远不及法律,稳定的民意可以对法律的演进产生影响,但针对具体案例的民意,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更不能利用对立情绪的空子操纵舆论达到自己的私人目的。如果每一次我们都是宣泄、放大旁观者的个人情绪和观感,就只能陷入“破窗效应”的轮回中,等待下一个“药家鑫”出现时,再跳出来开场舆论盛宴,周而复始轮回往复。[详细]


 
  [Ctrl+Enter]

  更多>>
2011.6.8 2011.6.7 2011.6.3 2011.6.2 2011.6.1
留在北京到底为了什么 地方债务谁来还 打拐,莫以行善之名作恶 鄱阳湖建大坝,长江伤不起 成人化的儿童拿什么过节
2011.5.31 2011.5.27 2011.5.26 2011.5.25 2011.5.24
口袋预算,习惯了的潜规则 地铁迷药辟谣无人信 膨大剂“膨大”了谁的腰包 醉驾入刑谁来解释 大学不是理想国,也不是萝卜集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