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2006年,年仅十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今年9月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十六岁的孩子大多还在读高二,张炘炀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他要求父母全款买房,梦想有北京户口…中国的家庭教育,拔得太快、绷得太紧,寄望过高,过快的速度让人有种无法掌控局面的担心。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少年博士“向钱看”:要在北京有个房子
一种太个性的、存在着一定“畸爱”后遗症的培训模式
功利的心态助长了短视的教育
“神童教育”是一种“载体”和“工具”,而非“教育”。
“神童”教育,总是与“赶超”挂钩
培养出的“16岁博士”并不少,真正能“成器”的有几人?
 
少年博士“向钱看”:要在北京有个房子

少年博士“向钱看”:要在北京有个房子

 ——一种太个性的、存在着一定“畸爱”后遗症的培训模式

  央视六年前关注过这孩子,六年后再关注,画面很写实,话题很启迪,留下的思考很多很多。最让人纠心的,是这种神童博士形式上的“成功”,并没有给人们留下跟风模仿的可行性,甚至连复制的冲动都难有,一种太个性的、存在着一定“畸爱”后遗症的培训模式,让人心里悬吊吊的——张炘炀要求父母全款买房,梦想有北京户口,应该就是这种恶果的顺理成章呈现。它之反常,在于颠覆了社会通常情理与公共价值观。

他依赖着父母的畸爱而成功

  从这孩子的答问可知,毕竟是人精,那一切能够解释的事件走向,那“我替父母实现梦想”到“父母该当为我留北京而努力”的逻辑线条,他洞若观火,并表达得自然而然,他那教育超速所带来的某些常识的、道德的空白,明白无误地从其言行中表露出来,他依赖着父母的畸爱而成功,并已离不开这种畸爱的支撑,其结果,是父母为此心累,他本人为此心累,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里,是这种累加剧并可能分崩离析的另一危机,真担心什么时候,他会——不陪你们玩了,这靠某种偏执狂妄而支撑的自信一旦崩塌,其后果,是灾难性的。[详细]

十六岁博士 会否清醒却难自拔

  十六岁,毕竟还是孩子,还一切可塑,这“要求父母全款买房”的某些自私念头的曝出,是好事。透过光环还原普通回归常识,需要其父母及社会各界来反省并对症下药,正如我们不能让某些富人穷得只剩下钱了,我们同样也不能让神童穷得只剩下才了。[详细]

曾经那些最为耀眼的神童今归何处

  当年的中科大少年班,出了一些很有成就的人,譬如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而某些当年炙手可热的神童,却难逃泯然众人的宿命,宁铂最后皈依佛门,谢彦波最后因性格障碍,博士难完成学业,以硕士身份从教。包括新闻里也提到的无法与环境相容、沉迷网络、先后中止学业的天才神童王思涵、张满意……在他们身上,有太多的无法放下,无法放过,包括成长所需的苦闷的煎熬,他们就像没有经过炼丹炉的齐天大圣,让人颇有输不起却难免要输的不祥预兆。 [详细]

 功利的心态助长了短视的教育

 ——“神童教育”是一种“载体”和“工具”,而非“教育”。

功利的心态助长了短视的教育
  没有几个孩子对“神童”的桂冠感兴趣,趋之若鹜的不过是家长和教育者——“神童教育”的本质,说白了就是家长意志和教育意志双重推动的产物。家长希望孩子早成名,学校需要以“神童”来证明教育成绩,两者一拍即合,一哄而上。功利的心态助长了短视的教育,“神童教育”是一种“载体”和“工具”,而非“教育”。
为何神童的梦想是:我替父母实现梦想

  快速的成长给张炘炀带来的,还有与其年龄不符的焦虑感。长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岁的非同龄人中,耳闻目见的都是“工作”、“房子”、“户口”等,他早早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已把“在北京有个房子”视为最大愿望,并称最希望自己留在北京的是父母,所以他们应该为了“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努力。  

成功就是有房有车有工作?

  张炘炀的父亲出生在农村,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一万五的学费只能放弃。他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实,只能面对现实,让孩子尽快达到成功目标。走到今天,张炘炀说他理解他爸,但他也用 “急功近利”来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详细]

拔得太高、绷得太紧,寄望过高

  在他们身上,有太多的无法放下,无法放过,包括成长所需的苦闷的煎熬,他们就像没有经过炼丹炉的齐天大圣,拔得太高、绷得太紧,寄望过高。十六岁,毕竟还是孩子,还一切可塑,这“要求父母全款买房”的某些自私念头的曝出,是好事。透过光环还原普通回归常识,需要其父母及社会各界来反省并对症下药,正如我们不能让某些富人穷得只剩下钱了,我们同样也不能让神童穷得只剩下才了。

“神童”教育,总是与“赶超”挂钩

“神童”教育,总是与“赶超”挂钩

——培养出的“16岁博士”并不少,真正能“成器”的有几人?

  我们有一个重视神童、喜欢制造神童的社会环境,“神童教育”数十年来一直方兴未艾。虽然至今“神童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一定的“教育标准”,但简而言之就是加大学习量、加快学习速度,让少数有天分的孩子早成才、早成功。这或许没有错。然而问题在于:16岁的博士与26岁的博士除了有年龄的差异之外,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缺原创、少积累 难觅真正的大科学家

  遗憾的是,目前的土壤却不利于科研工作者下工夫:真正愿意在基础研究方面下工夫的人是很少的。而在做基础研究的人里面,愿意攻克难题的人更少。有的人就愿意做一些容易做的事,而容易的事大部分价值不大,有的人抱着投机心理来做,就冲着发表SCI论文去做。“大科学家的产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们现在的危险是培植的土壤越来越贫瘠,让它渐渐变成了零概率。”

中国产生大科学家土壤太贫瘠

  常规8年的教育课程,在4年的时间里读完,作为学生本人而言,显然要付出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时间,即便他们是所谓的“神童”。人的童年只有一次,作为“神童”,他们却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烂漫,不能不说,超常和超长的教育是对于孩子们天性的一种抹杀。以压榨儿童的长远潜力为代价,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仅换来了一时的荣耀。



  更多>>
2011.10.18 2011.10.17 2011.10.14 2011.10.13 2011.10.12
空中巨无霸“尝鲜”过后该何去何从? 提首套房贷利率,银行“趁火打劫” 操纵汇率,中美说不清 淘宝“强拆”,卖家“起义” 几十年后,你有钱养老吗?”
2011.10.11 2011.10.10 2011.10.09 2011.10.08 2011.09.30
黑龙江老农:“多收了十几万” 教学评估,“钱途”所在 中小企业如何卷入高利贷 资源的优胜劣汰,由懂得退出开始 地下钱庄融资风险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