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世界观策划 No.2042011.12.6

  罕见的大雾天再次入侵北京,雾都的飘渺,让很多人想起了名侦探福尔摩斯生活的那座城市---伦敦。想起了1952年同样发生在这个季节,那场在几天内导致4000多人死亡,十万人生病的大雾。英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换来了可贵的觉醒。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英国伦敦早就把“雾都”的帽子甩给了不吃教训的后来者。[当今雾都在哪里?]

恐怖的“伦敦大雾事件”

1952年的“伦敦大雾”事件中,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当时的场景现在忆起,仍不寒而栗。

半个世纪,伦敦摘掉“雾都”黑帽

历经近半个世纪,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1975年,伦敦有雾的日子从19世纪末期每年的90天左右减少至15天,1980年则只有5天。

汽车治理,伦敦“公车”近乎绝迹

在伦敦政府用车几乎绝迹。英国人都知道只有首相和内阁主要大臣才配有公务专车,其他的部长级官员及所有市郡长都没有公务专用配车。

  
 恐怖的“伦敦大雾事件”

  1952年的“伦敦大雾”事件中,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这种雾形成的根源,主要是当时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带动了大量工厂的落成。这些工厂又大多建在市内,加上伦敦寒冷的漫长冬季使得居民需要大量烧煤来取暖,伦敦的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笼罩不散。[我来说两句]



  “伦敦大雾事件”4000人丧生,殡仪馆棺材不够用 

  在那场大雾持续的5天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4000多人。而一些专家认为,实际死亡人数要比官方数字高出3倍,“当时,殡仪馆的棺材全部用光了”。那是1952年的寒冬,确切地说,是12月5日至9日,伦敦城被一团巨大的黄色浓雾笼罩得严严密密。整座城市瘫痪了。飞机和火车停止营运,公共汽车需要有人打着手电筒带路才能缓慢行驶。当年7岁的巴里回忆说,他家离学校仅百米之遥,可他怎么也找不到校门,是他父亲带着他摸着围墙和篱笆才找到学校大门的。

 
  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天,空气弥漫臭鸡蛋味 

  2001年英国各电视台播放了那场大雾降临时的情景:伦敦城烟囱林立,全都冒着浓烟。当时,伦敦的工厂很多,绝大部分以烟煤作为燃料,千家万户也全是烧煤取暖。那几天,伦敦处在高气压控制下,百米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空气凝固不动,而数十万个烟囱却依然冒烟不止,烟雾越积越浓,每立方米大气含二氧化硫比平时高出6倍,颗粒污染浓度为平时的9倍,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人们走在街头,看不见自己的双脚,伸手不见五指。居民普遍感到呼吸困难,几天内就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许多牲畜也倒地而死。


  “车灯开到最亮,仍看不清道路” 

  “伦敦大雾”事件过去整整50年了,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心情仍然不能平静。当年24岁的芭蕾舞演员芭芭拉回忆说:“太恐怖了!我从未见过那么可怕的烟雾。”大雾降临的那天晚上,芭芭拉和她的未婚夫从一个宴会上驱车回家,尽管车灯开到最亮,但仍看不清道路。她只好下车一边步行一边吆喝,引导汽车一寸一寸地爬行,回到家已是清晨5时许。芭芭拉说,她是穿着晚礼服和高跟鞋走完那20多公里路程的。其实,芭芭拉是很幸运的,因为她毕竟活下来了。[详细]

  
 半个世纪,伦敦摘掉“雾都”黑帽

  英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换来了一个清醒: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法律,之后又有数部法律出台。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效果显而易见,到上世纪70年代,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1975年,伦敦有雾的日子从19世纪末期每年的90天左右减少至15天,1980年则只有5天,“雾都”已远离了伦敦人的生活。[我来说两句]



  治理空气污染,让法律说了算 

  1952年的灾难让伦敦人决心走出迷雾。一贯相信契约法制的英国人,首先开始制订一系列环保法案。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城区内开始设立无烟区,发电厂和重工业等污染大户迁往郊区。1968年又一次颁布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更高的烟囱,以利于污染物的疏散。1974年的《控制公害法》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保护条款,更是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相继颁布的法令更加繁多和详尽,这些法案成为伦敦迎来新生的保证。

  空气质量不在政府嘴里,在公众心里
  中国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和英国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在中国,公众没有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权力。空气质量数字也多与公众感觉唱反调。而在英国,申请规划许可,过程可以说是透明的,一切报告都需公开提供,还有非常重要的公众咨询阶段,公众有否决权和质疑权。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区别。光是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督是不够的。只有当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对公众和舆论开放,才能起到一个真正的监督作用。

  现状:伦敦立志成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
  1965年以后的伦敦,有毒烟雾已经绝迹。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称号终于不再名符其实。现在,即使是在傍晚下班高峰期站到车流量密集的伦敦桥附近,你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令人不愉快的气体,影响了你欣赏泰晤士河岸的好心情,除非你仍然在怀念福尔摩斯笔下的伦敦。伦敦市市长约翰逊2009年曾向世界保证:伦敦计划在2012年奥运会前成为“地球上最干净和环保的城市”。[详细]

  
 汽车尾气,新的问题新的答案

  好景不长,伦敦治污的法案和措施主要是针对燃煤的控制,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爆炸性增长的汽车喷出的尾气取代燃煤,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伦敦治理空气污染也做出相应转向。建立起发达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同时对私家车下狠招治理,又为“非机动车出行”大开绿灯。伦敦的空气质量不断提高。[我来说两句]



  发达的公共交通,成公众出行首选 

  伦敦有着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有140多年历史的地铁是大多伦敦人出行首选。11条线路,全城270多个站点,每天300万人次搭乘地铁出行。市中心的地铁站之间都步行可达,密如蛛网的线路覆盖整个伦敦。除了地下铁,还有城市火车、港区轻轨和几百条公交线路分流路面人群。发达的公众交通以及政府对非公交系统用车的高压手段,让公众更乐意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

  伦敦“公车”近乎绝迹 

  在伦敦政府用车几乎绝迹。英国人都知道只有首相和内阁主要大臣才配有公务专车,其他的部长级官员及所有市郡长都没有公务专用配车。很多部长和议员们都会住在市区的专属公寓里,每天花上15分钟步行或是搭地铁上班。对于这样的安排,多数官员们是感到满意的,一来租房子的钱是由公费支付,二来每天有这样一个自由活动的时间也可以放松一下。在伦敦地铁上,你可能就会常常碰到市长。

  对私家车下狠招 

  英国除对汽车本身和燃料等做出种种规定和管制外,一直致力于控制市区内的汽车数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费的手段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到2008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350元/天。这大笔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对拥堵费制度虽然抱怨挺多,但事实是收费地区交通拥堵程度减少了30%。伦敦正计划在今后20年里,把伦敦的私车流量减少9%。

   为“非机动车出行”大开绿灯 

  通往干净城市的路再长,也不该是条堵满汽车的路。就在中国的公路陷入越宽越堵困境时,英国人已开始建设自行车高速了。在伦敦市长推广下,2010年7月,一条8.5英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从伦敦南部一直通向市中心。作为伦敦计划中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中的第一批试验线路,这条道路上目前每天约有5000辆自行车通过。2025年的自行车骑行量将比2000年增加4倍。市长本人也是经常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我来说两句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