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百万失独老人自寻养老路:入住寺院度过晚年

据卫生部发布数据,在中国至少有100万个这样的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30余年,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失独家庭正是如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几大挑战同时存在,养老、精神疾患、返贫等等。

寺院养老门槛低,失独者或孤寡老人不会被拒之门外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来临,“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原本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一般情况下,老人入住公立养老院必须由子女签字,如无子女,需要单位担保。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因此想住都住不进去。虽然一些寺院的养老院如镇江的古大圣寺安养院“安养守则”中也有“家人眷属同意”的规定,但如果是失独者或孤寡老人,并不会将其拒之门外。[详细]

寺院安老院大多环境较好:大房间约十三四平方住3位老人


在寺院里建起来的安养院环境并不差,甚至因为有有心人的经营,反而能让老人们过得比较舒适。2002年年底,镇江古大圣寺投资近70万元的第一栋安养楼建成,其后4年,又建成3栋,总计70多个房间,有浴室、食堂、锅炉房和医务室,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而福建的显密吉祥寺养老院共有30个房间,就餐的地方约有两百平方,大间房间约十三四平方,住有3位老人,小间约十平米,住2人。90岁以上的老人,一般跟较年轻者一起住,方便照料。有些房间有轮椅,工作人员说,老人家如行走不便可借此散步。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澡间,床上铺着棉被和毛毯等两三床被子,房间比较干净,空气流动,清新,没有任何异味。[详细]

孤寡老人衣食住行由寺庙承担 有退休金的实行“半公益”


至今,古大圣寺已累计收养近500名鳏寡老人或有子女但独居的老人。安养院现有的17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2岁,其中90岁以上的30多人,最年长者98岁。对于孤寡老人,古大圣寺安养院分文不收,衣食住行全由安养院承担。有退休金的老人,实行“半公益”,“一人一天10块,一个月300元”。这点钱用来吃饭,还有水、电以及一般的药费肯定不够,昌法坦承“寺里一年要‘倒贴’20万元”。这笔钱就全靠化缘了。[详细]


失独老人躲进寺院寻求心理慰藉、缓解伤痛

陷入“老无所依”恐惧中 住寺院有口热饭就知足


中国自古有家庭养老之风,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养儿为防老”的道理,而近来被媒体报道的寺庙养老,还的确是件稀奇的事。那么为何有这么多的老人选择去寺庙养老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寺庙清静,况且还可以修心念佛。其实不然,很多养老者是失去独子之后,在面临年纪不断老化之后,不得不选择的一种安于自己的选择。对他们来说,“老无所依”的恐惧从独子独女去世开始就伴随着,住进寺院不求更多,有口热饭也就知足了。

难以承受丧子之痛:听着念经的声音心里好受些

失独老人大多承受了中年或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内心的创伤比其他老人要大得多。面对独生子女早逝,这些老人大部分无法承受,而待在寺庙,他们的心灵能在佛号声中得到慰藉,所以越来越多的失独老人住进了寺庙。

镇江人老庞39岁得女,女儿却在2007年病逝。老庞是中医,擅长针灸,在镇江一带小有名气。给方丈治病的时候,他说起自己丧女的遭遇。在方丈的劝导之下,他皈依佛门做了居士。方丈在寺内腾出一间房给他当诊室,从此,老庞几乎没有回过家。[详细]

寺院鼓励老人以念经说法寻求解脱世俗困苦


对失独老人来说,安养院不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的地方,那里还很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鼓励他们以念经说法寻求解脱世俗困苦。失去独生女儿的老庞一直住在古大圣寺安养院里面,为人看病。庙里面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听着庙里听着念经的声音,心里面好受些。而同寺的何老太是一名孤寡老人。这是她如今惯常的生活:吃不下多少饭,睡不了多长时间,大多数时候呆坐着,心中默念佛号。

“只想死得痛快一点”——寺庙养老并不治本


这是寺院安养院的优势所在。公立养老院只承担着照顾老人起居饮食的任务,对他们心灵创伤的好转帮助不大。寺院虽然能帮助失独老人缓解心理上的伤痛,但毕竟治标不治本。老庞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他沉默寡言,很少露出笑容。早晨,他在诊室里给慕名而来的人们针灸,空闲时坐下来抽烟,表情总是很凝重。他说:“你问我还有什么要求,我什么要求也没有,我只想死的时候能痛快一点。”[详细]


失独老人寺院养老:难以复制的模式

老人所交费用有限,寺院养老费用多是化缘得来


显密寺养老院2000年正式接收第一批18名孤寡老人,多年来逐渐增加。现在有86名老人入住。共有三十个房间,目前在住86人,一百岁以上两人,90到一百之间五位,八十岁以上二十多人。现在每位老人家每月各种费用加起来,需要约1500块钱,一个月需要十多万元。而十几年来养老院的建设及日常运作费用,已达八百多万元。费用全部是由方丈释照禅法师和释能清院长两位去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化缘所得。[详细]

较大规模的寺院安养院多是源自个人的推动


寺院安养院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养老模式,它并非是一个政府行为,大多还停留在个人推动的阶段。55岁的昌法是镇江古大圣寺安养院的推动者。他曾因兄长去世而还俗照顾母亲,并在家中办厂积聚起百万资产,母亲却突发疾病去世。接下来,他发誓要善待天下老人,遂放弃财产,重新回归佛门并着手创办了具有宗教性质的慈善机构安养院,当时在国内尚无先例。[详细]
  而福建的吉祥寺安养院的成立也离不开主持照禅师傅等的推动,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奔走四方,才筹办了养老院。目前国内的寺院养老院与上述两个例子大多相似,都是由个人推动,在某种程度上难以被复制。 [详细]

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基数庞大,非寺院所能承受


目前,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仍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有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散落在乡村、城市,很多人还处在社会的底层。面对如此大的失独人群,仅依靠零星的寺院养老院来解决他们的养老和心理建设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更多的人仍然面临这老无所依的现状。尽管北京市每年为每位失独父母出资2800元,购买养老和医疗保险;陕西省60岁以上失独夫妇将得到扶助标准每月为800-1000元;深圳“失独”家庭每月最高可领取政府补助770元等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编后

步入老年的失独者无处可去,他们中,有的躲进清净的寺庙,像隐士一样终日吃斋念佛,还有的,则是在网络论坛、网络聊天群中,相互倾诉,抱团取暖。但这些方式终究只是得到了表面上的暂时慰藉。简单的经济救助却很难解决他们多重的生活问题,养老、心理、疾病等等,都需要相关部门逐渐填补空白,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详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