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中国科学家诺奖之路:曾无限接近 又渐行渐远

杨振宁以中国籍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7年因共同缔造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父亲曾两次转达中国政府劝他回国的建议。杨振宁的岳父则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杨振宁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拿的是国民党发的护照……[详细]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果与化学奖擦肩而过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78年9月,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来信,要求推荐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由于当年联邦德国、美国在胰岛素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我国候选人钮经义未能获选……[详细]


80年代中国大师曾无限接近诺贝尔奖

华罗庚在20世纪40年代初完成的《推垒素数论》,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数学名著。诺贝尔奖中是没有数学奖的。于是,当今有些数学家转向研究经济学,因而获得诺贝尔奖。华罗庚也有这样的愿景,但是,随着他生命的结束,他的这一壮志没有能够实现……[详细]


如今中国博士数量世界居首 却难提诺奖

现如今,大学扩招不断推进,博士生数量也跟着上升,然而科学家们却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虽然一个博士生上面除了设有导师以外,还有很多由一两个博导组成的指导小组,但所谓的指导小组只是名义上的,真正操作起来往往还是以一个导师为主。一些博士生导师辩解称,他们会安排博士生做科研项目中需要思考和技术创新的部分,而那些纯粹的基础工作,则交给硕士生去做。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任务其实很难区分……[详细]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离诺奖越来越远?

无序逐利发展 官本位主导 伪科学意淫

中国论文数量与质量严重失衡 科学研究长期“实用主义” 更愿解决吃饭问题
  近代西方科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与重大的科学理论被发现有关。但是中国的研究往往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而进一步的理论则是无人问津。尽管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最高的科学和文学成就,但毕竟不能解决吃饭问题。很多中国科学家,在解决吃饭问题和对知识做贡献之间更愿意选择前者。


        只见大楼不见大师,流水的测评铁打的学生

学者艾瑞予曾有过如此慨叹,“曾照亮了中国学术天空的那批大学者,竟然都是民国时期的‘出产’,而随着岁月的滚滚向前,他们已经渐次凋零。令今人难堪的是,他们所留下的位置,竟然找不出有谁可以代替,甚至稍稍与之比肩”。尽管袁隆平依旧雄心万丈,“准备用10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梦想”,但是10年之后,谁有能力接过他以及他们手中的重担呢?种种迹象表明,在这个物质异常丰富发达的时代,大师仍旧极度稀缺。从南到北,无论哪个大学,都一个模样,只有大楼没有大师。……[详细]


        做官、奈不住寂寞最毁科学家

曾溢滔院士在1998年研制出转基因羊、1999年研制出转基因牛,这两项成果,震惊了世界。然而此后,他和其所领导的团队就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曾溢滔院士说,有两条路子是最毁人的。一条是有点成果以后做官,结果被行政工作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一条是被各种各样的光环冲昏了头脑,忙于各种应酬,耐不住寂寞,结果一事无成。见多了类似的例子后,曾溢滔院士带领他的研究所闭门谢客……[详细]


科研实验投入“势利” 见效慢的总被忽视

重庆三峡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兴端,本来是一位马铃薯育种专家。1998年,马铃薯育种能拿到的课题经费变少了,第二年干脆停掉了,他随后也被动员着去搞玉米育种了。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属于国家粮食保增长的重点作物。这些作物的育种,关注度高,一旦做出一些成就,个人评职称,单位拿奖项争先进都容易得多。有时候,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会厚此薄彼,就像生出了“势利眼”……[详细]


        实验室设备并不逊色 但更关注数字和指标忽视质量和内容

近年来国家在科研投入上还是很大的,各种实验研究器材跟国外比也不逊色。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沈跃春也认为,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反映的还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环境差,我们更关注数字和指标,却往往忽视质量和内容。诺贝尔奖并非是制定计划,然后举全国之力短时间之内克难攻关就可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而这个阶段是不能出成果的。鼓励创新,社会环境更应该对这个时期进行宽容。现在的社会环境不改变,要获得诺贝尔奖,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科研人员很多时间花在开会, 论文或者“跑”经费上

近几年科研的投入已经增加了很多,但急功近利的科研政策成了科研人的枷锁。据一位“百人计划”回国的研究员说,他花很多时间来应付开非学术会议、检查、评审和写课题申请书,只有在周末找点时间来做实验。科研人员,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太少,他们很多时间花在开会, 写或者“跑”课题经费上。

自然科学在中国自古受冷落 光靠奥数难弥补

中国从古代就将精力放在权谋与玄学上 自然科学一直受冷落

美国高考数学相当于中国初中国人只要一谈起历史文明,五千年历史、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等等,便如数家珍。可是只要认真过滤一下,就能发现,中国的历史其实只留下两件东西:权谋与玄学。 历代的诸侯割据、帝王治国,将这种血腥的智慧演练、进化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这些东西就是典型代表。中国历朝重文轻武,更别说归于三教九流的科技,自然科学受人冷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有奥数难题却没有诺贝尔奖

有媒体曾报道,中国小学生的奥数题,美国的高中生也觉得棘手。但是,他们仍然拿过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其实,科学虽然重要,科学教育却并非越早越好,越难越好。作为鲜少缺席诺贝尔奖的世界科技强国,美国中小学数学课却出奇地简单,他们大学入学考试数学试题的难度,仅相当于(甚至低于)我们一般初中生的水平……[详细]


现代教育长时期重理轻文 读书就是为了考试

近代以来,中国因为科技落后,吃了西方列强的亏,于是疾呼科学,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增添数理化等科学课程,并一步步加大比重。教育是贵求新的,正如诺贝尔奖的精神,也是突出强调创新。然而在中国式的教育模式下,精英教育贯穿教育的主线,孩子们从“学生”变为“考生”,所学的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孩子们的自主创新和思维能力被抑制……[详细]

编后语

自从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成功举办之后,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另一世界成就的峰巅。一种对诺贝尔奖的“伪关注”也凸现出来,承载着更多的是一个“变形”了的民族自豪感。更多的人关心的焦点是:是否有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不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到底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而在现阶段,我们更需要努力地去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否则不论中国如何渴望得到诺贝尔奖,也终将希望落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