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大领导为何偏爱罗湖渔民村?

都说深圳是从一个小渔村演变为大都市的,这个“小渔村”指的就是罗湖渔民村。渔民村既是深圳的叙事起点,也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和深刻变迁的缩影,30多年来,就曾有数位国家领导人远赴这个小渔村探访。

1978年习仲勋主政广东 "逃港现象"触动创建经济特区

1978年4月5日,一位时隔16年重新“出山”的开国元勋,踏上广东的土地,出掌祖国的南大门。他就是习仲勋。7月上旬,习仲勋到达广东后第一次外出到地市县考察,选择了逃港现象最严重的宝安县。
  在收容站里,习仲勋问一个外逃的人:“社会主义那么好,我们自己当家做主人,你们为什么要跑到香港那边给人当奴仆,受人剥削?”对方老实回答说:“我们穷,分配很低。到香港容易找工作。”[详细]

1979年邓小平:还是叫特区好 你们自己去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听了汇报后,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深圳,这块地方到底叫什么好呢?出口加工区、贸易区、工业区?都不能算是准确。不一会儿,他把手里的香烟往缸里一顿,果断地说:“深圳,就叫特区吧!”习仲勋听了说:“特区,好!”邓小平接着补充说:“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当谈到配套建设资金时,小平同志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详细] 1984年1月25日视察渔民村

1980年江泽民考察遇暴雨 特区建设不从罗湖开始不行

1980年8月,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江泽民来深考察。当天上午,正好赶上了一场暴雨。罗湖口岸到处是水,许多香港女市民将高跟鞋举在脑袋上,站在浑浊的水里等火车。江泽民看到了这一幕,他本人也被大雨淋湿了,随后深圳市领导秦文俊刚要汇报开发罗湖的问题,他就开玩笑说:"不必了,老天爷已经给你作了汇报了。"后来江泽民回到广州,再次表示:"深圳特区建设不从罗湖开始不行,这个规划应该定下来"。[详细]

1983年胡耀邦提倡穿西装 提出特区新事新办特事特办

1983年2月7日至9日,在党的十二大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来到初创中的深圳经济特区视察。在视察参观和听取汇报后,高兴地勉励道:特区是新事物,要勇于创新,特区要新事新办,特事特办。临离开深圳时,他还专门写下“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题词。[详细]

2009年胡锦涛走访渔民村,赞赏社区30年巨变

9月4-6日,胡锦涛到深圳视察,走访渔民村。在渔民村社区文化广场上,胡锦涛走到居民们中间,同大家热情握手、亲切攀谈。居民们激动地向总书记诉说如今的幸福生活。胡锦涛说,这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倡导者邓小平同志。今后,我们还要确立更高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详细]

2012年习近平探访罗湖 勉励村民继续走邓小平道路

12月8日,习近平还来到罗湖渔民村探访居民。而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在1984年也曾来过这个“万元户村”探访。习近平勉励村民要继续走邓小平的道路,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详细]

当年深圳还叫宝安,当年的渔村也仅是渔村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罗湖何其小,仅仅是南海边的那个小圈中一个小点,改革的一分试验田;但罗湖又何其大,甚至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代名词,以至于有人说“中国最具标本意义的城市在深圳,而深圳的标本在罗湖”。

与香港仅一河之隔,成了瞭望口

在深圳火车站旁,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社区与香港隔河相望,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他们一家一船,就像漂浮不定的“水流柴”一样,船既是他们的家也是生产工具。上世纪50年代,他们来到深圳河边附城公社定居,依靠捕鱼捞虾艰难度日,渔民村也由此得名。[详细]

逃港频发引发中央关注,叶剑英南下习仲勋视察

1980年4月27日,第一个到深圳特区考察的中央领导是叶剑英。做了一辈子群众工作,习仲勋看出,村民外逃的原因在于内地经济极端贫困,这一点不解决,外逃就会一直持续。[详细]

深圳特区箭在弦上,小渔村成改革试验田

1980年毗邻香港的深圳成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成为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多年後的深圳,从南方一个小渔村转变成全球制造基地和航运重镇。一夜间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三天一层的“深圳速度”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一条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大厦主体工程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这是中国高层建筑历史上的奇迹,标志着中国建筑行业的实力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详细]

80年代盖洋楼,出了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

现年67岁的渔民村老村长邓志标见证了渔民村历史上的第一个春天。还在1979年时,就有酒楼、珠宝加工等好几家香港工厂在渔民村投产,厂房租金都流入了村民口袋。渔民们又买了两条货船,开始跑运输,到中山、东莞贩运水泥、钢材到深圳贩卖。再后来,见运输车辆奇缺,脑瓜子灵活的渔民村人到香港买二手货运汽车,稍加维修后再予以转卖。就这样,短短一年里,全村33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详细]

90年代迈入城市化 率先成为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

1992年,渔民村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顺应而生。谈起“渔丰”二字由来,渔民村人和记者讲起一段小插曲。当初股份制改造时,大家觉得叫“渔民村股份公司”有点“老土”,有人提议说,改革开放了,村民富裕丰收了,叫就“裕丰”吧,邓志标大手一挥:不能丢掉渔民村,就叫“渔丰”吧!大伙拍手叫好,渔丰股份实业公司由此而来。[详细]

新世纪成为“城中村”改造样板

2001年8月,渔民村旧村改造开始,也拉开了全市城中村改造的序幕。改造中,出现一幕幕感人情景:一户刚刚加盖了楼层的居民不愿意拆迁,全村其他父老乡亲自发给他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董事长吴惠权身先士卒,率先带头拆掉了自己的旧房;时任罗湖区委书记的汤锦森在小区督促重建,一蹲点就是5天……

小地方,大作用:那些牵动中国进程的“罗湖村”

罗湖村虽小,但意义非凡,同样,在先试先行的中国改革进程中,也曾涌现出数个像罗湖村这样具有标杆意义的地方,正是由他们的星星之火,带动了中国改革的燎原之火。

中国包产到户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小岗村人以最古老的歃血为盟的形式召开的“秘密会议”,后来载入了史册。现在,小岗村民按了“红手印”的那张“生死契约”。严宏昌当年不怕杀头坐牢也要偷搞“包干到户”之时,小岗村还只是一个生产队,俗称“小岗队”。[详细]

特区迈出的第一步,是从“弹丸之地”蛇口工业区开始的

1979年7月8日,深圳蛇口响起的填海建港开山炮,犹如一声春雷,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来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管”,当年蛇口的风起云涌、澎湃激荡看似归于平静,但“试管”中成功的改革因子如今已播撒到深圳甚至全国各地。[详细]

大寨:“昔日圣地”的辉煌 落寞与崛起

1991年,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寨的发展路子究竟该怎么走,是建设一个政治化的大寨,还是建设一个市场化的大寨?”郭凤莲和大寨人冷静思考后认为,历史,不该成为发展的包袱![详细]

我来说两句